浅析美好生活视域下消费主义的超越
曲星如 刘凇赫 海军工程大学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升,这也为美好生活与消费主义的共生提供了社会基础。但人们逐渐被过度消费支配,沉迷消费主义。因此本文将结合美好生活与消费主义的联系,讨论明确消费主义边界、创设生态化环境、摒弃节俭型消费;重构商品符号化等发展策略,实现美好生活的超越。
关键词:美好生活需求;消费主义;符号化
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迅猛发展,人们开始和物质匮乏的时代道别。群众衣食住行等生存需求已经基本得到满足,人们开始注重精神层面的提升,包括:政治、文化、艺术、社会、生态环境等等。然而,人们释放的消费能力却给消费主义的兴起打下基础,物欲的牢笼开始禁锢人们的思维。
一、美好生活与消费主义的联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我国稳定的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人们美好生活需要日渐广泛,对物质文化生活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也代表大众规模化消费的社会形势已经逐渐成熟,2017-2020年全国的居民恩格尔系数逐年降低,表示我国人们满足生存需要的消费比例已经在支出总额中处于较低水平,人们对发展型和享乐型的消费不断增加,强而有力的证明了我国如今的消费能力。随之而来的消费热潮,几乎全世界的商品都有中国民众的消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止到2018年,我国消费品零售额已经达到383467亿元,是十年前的三倍有余。可见美好生活需要和消费主义属于共生关系,这种流行在欧美发达国家的消费思想也正好迎合了长时间消费欲望被压制、寻求解放的中国新兴消费群体。大量信贷手段,如:信用卡、蚂蚁金融、京东白条都成为部分消费群体的生活方式。资源浪费形式严峻,如:2019年全国快递业务量高达956.2亿件,消耗塑料袋105亿个,包装瓦楞纸箱原纸消耗量高达5900万吨。可见消费主义开始和美好生活需求背离,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就要在美好生活视域下,不断对消费主义进行超越[1]。
二、美好生活视域下消费主义的超越
(一)明确消费主义边界
新时期背景下,消费主义和美好生活需要同时成为了社会发展的产物,二者都将社会物质基础作为发展前提。关于消费主义的讨论最早起源于19世纪末,时至今日,人们对消费主义的界定都离不开“欲望驱动消费”这一特点。欲望的不断膨胀是消费现象的根本特征。以前,广大群众收入水平偏低,所以消费主义的实践只驻足在上层群体。而如今消费主义已经以大众规模化消费为基础,开始成为普遍性生活方式。一个国家的国民消费能力和富裕程度成为了消费主义是否兴起的关键。在美好生活的视域下,我们首先要明确消费主义的边界在哪,除了要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还要保证消费的“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符号价值往往共同存在。例如:高档服饰不仅符号价值高,其舒适度和设计感也高于普通服饰。因此对消费主义边界的定义难以从使用价值及符号价值上展开。因此,要从个人、生态、社会三个层面入手。当消费行为超过个人经济承受能力,需要降低生存去追求高档消费时,就属于消费主义。从生态和社会的角度来说,如果在商品量上过度占有,为了满足心理快感,进而造成人与环境紧张的消费行为即可被定义为“浪费型消费”,简单来说就是“购买但不使用”。
(二)创设生态化环境
消费环境对消费行为和消费观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想要在美好生活的视域下超越消费主义,就需要创设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消费环境。消费环境还可以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为:基础设施环境、自然环境、购物环境。软环境为:社会消费政策、法律、市场消费规范。只有将生态化环境建设的理念贯彻到消费环境中的各个领域,才能真正地实现美好生活对消费主义的超越。
(三)摒弃节俭型消费
一些人为了规避由消费主义滋生出来的炫耀性消费、攀比性消费、浪费性消费等消费乱象,开始结合我国传统的“黜奢崇俭”文化传统,发展禁欲式的“节俭型消费”。但是节俭型消费文化的发生背景都建立在物质匮乏的前提下。在如今产能过剩的时代下,消费行为对经济增长也有很大的推动作用。而节俭型消费自身也和美好生活中“更高要求的物质文化”理念相悖。我们需要在否定消费主义节俭性消费的基础上,倡导一种高品质生活的消费观。这种高品质生活,需要培养人们更高的审美情趣,积极进取的个人发展观,将消费视为满足自我对生活更好向往的手段,而不是用消费行为来界定自己的生活,这才是人向着全面自由方向发展的忠实体现。
(四)重构商品符号化
导致攀比性消费和炫耀性消费的根本原因就是商品自身的“符号化”,商品符号甚至可以控制人的行为,导致美好生活需要与消费主义背道而驰。想要超越消费主义,就必须要合理看待商品的符号。消费行为表面上看是一种个人行为,但实际上却具有深刻的公共属性。因为当部分群体过度消费而造成资源紧张和环境紧张时,往往需要其他人共同承担后果。因此在消费时,要抵抗住资本逻辑下商品符号价值的理论。例如:抵制真皮制品就是对高档皮具奢侈性符号的一种重构;倡导“光盘行动”也是对浪费性点菜的“面子符号”的重构。无论是美好生活需求还是消费行为,都是以保障人的个性为前提,要充分尊重个体的发展。故人不能在商品符号上追求跳脱,要去定义“物”的价值,而不是让“物”来框定自我价值。摆脱商品符号的控制,将消费行为作为提高生活新幸福感和满足实际需要的手段[2]。
结语:
综上所述,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未经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如今人们生活水平提升,自身消费能力和消费欲望都更上一层楼,但是消费的根本目标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和发展,而不是使人成为欲望的奴仆。因此消费者也要不断反思自我消费观,正确看待金钱、财富与自我价值之间的联系,树立正确消费意识。
参考文献:
[1]郇庆治,刘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视域下的消费经济、消费主义与消费社会[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9(01):12-26+111.
[2]王雨辰.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消费主义生存方式的当代反思[J].社会科学战线,2020(03):30-36+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