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产业供需侧政策对潜在消费者的影响
杨松 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重庆市 401120
摘要: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对新能源汽车供需政策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优惠政策和配套补贴已成为许多新能源汽车消费者信心和消费动力的最大来源。显然,在新能源汽车商业化条件尚未完全形成的现阶段,供需双边政策对潜在消费者接受态度的形成有着关键的影响。虽然已有研究将TAM模型应用于分析潜在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态度,但少有学者分析新能源汽车的供求和需求方政策对潜在消费者接受态度形成的影响。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供需双侧;TAM模型;潜在消费者;
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可在需求侧政策达到一定实施效果的情况下,加强供给侧政策的实施力度,进一步强化“优先权力”和“基础设施”两项政策措施,适当降低“购置补贴”政策措施的实施力度,以较高学历层次的消费者和男性消费者作为主要目标消费群体,同时针对不同层次和类型的消费者推出多样化的新能源汽车产品,并实施差异化的政策安排。
一、理论分析
1.新能源汽车供需双侧政策对潜在消费者影响的TAM模型。新能源汽车目前属于典型的新兴技术产品,国内外学者基于TAM模型的大量研究表明,新兴技术产品的消费者感知有用性(PU)与接受态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并且相比满意度表现得更为显著,感知易用性(PEOU)与消费者现在或将来是否使用特定新兴技术产品以及对其的接受态度都显著相关。新能源汽车作为具有较强正外部性的新兴技术产品,供需双侧政策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培育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在促进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普遍采取了供给侧、环境侧和需求侧政策工具。供需双侧政策的实施必然会对新能源汽车潜在消费者政策感知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潜在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态度。近年来中国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供需双侧先后颁布了一系列相关促进政策,供给侧政策主要是通过法规完善、基础设施、示范组织、技术研发等方面的政策支持,提高新能源汽车“便利性”。
2.新能源汽车潜在消费群体构成特征及其对供需双侧政策的感知和接受态度的影响。消费群体构成特征是影响新能源汽车潜在消费者市场接受态度的重要因素,新能源汽车作为一种新兴技术产品,现阶段主要目标客户是具有较高收入水平的中青年消费者,而职业因素对新能源汽车产品的接受态度影响不大。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学历和性别对新兴产品的接受态度有较大影响,研究发现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更愿意采用5G技术,受教育水平还会影响人群的信息系统的接受态度。研究表明,在电动汽车发展早期,教育水平较高的消费者对采用电动汽车更感兴趣。在对TAM模型进行修正时引入了性别的调节作用,证明性别对消费者感知有显著影响,研究发现具有高学识的文化价值观会影响消费者对于新技术产品的接受态度,受教育水平和性别调节了感知有用性对行为意图的影响作用。为此,本研究选择在年龄、收入、职业等人口统计特征上有较高同质性的中青年消费者作为实验对象,以研究学历和性别对潜在消费者政策感知和产品接受态度的调节作用。
二、新能源汽车供需双侧政策感知的统计分析
1.潜在消费者对于供给侧政策的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更为显著,需求侧政策的感知有用性和易用性稍弱,供给侧政策更有效地影响了潜在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接受态度。供给侧政策的感知有用性、易用性和新能源汽车的接受态度的平均值分别为5.07、4.86和5.11,而需求侧政策均值分别为4.84、4.64和4.81。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目前消费者更在意新能源汽车“便利性”而非“经济性”,而供给侧中“基础设施”、“示范组织”、“技术研发”等政策更能有效提高“便利性”。
2.潜在消费者对于供需双侧政策感知有用性较高,易用性相对偏低,感知易用性偏低是新能源汽车消费者接受态度与行为不一致的重要原因。供给侧和需求侧政策的感知有用性均值分别为5.07和4.84,而感知易用性平均值分别为4.86和4.64,表明潜在消费者对于供需双侧政策的感知易用性相对较低。从政策感知有用性题项U1均值(5.04、4.73)和新能源汽车接受态度题项A1均值(5.33、5.00)也可看出,潜在消费者认同供需双侧政策是有价值的,且能提高潜在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接受态度,但感知易用性题项E2均值(4.48、4.22)偏低,表明潜在消费者认为要想享受这些政策并不容易,潜在消费者感知易用性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新能源汽车消费者接受态度与接受行为相悖的情况。
三、新能源汽车供需双侧政策敏感性分析
1.新能源汽车供需双侧政策的感知易用性对有用性有着显著正向影响,感知有用性和易用性均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态度有显著正向影响,感知易用性对接受态度的影响相对更显著。新能源汽车供需双侧政策的感知有用性对感知易用性的敏感系数为1.04,表明政策的感知易用性对感知有用性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新能源汽车的接受态度对政策的感知有用性和易用性的敏感系数分别为0.36和1.65,表明政策的感知有用性和易用性均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态度有显著正向影响并且政策的感知易用性对接受态度的影响相对更显著,再次验证了统计分析中消费者更在意新能源汽车“便利性”而非“经济性”这一结论。
2.“基础设施”、“技术研发”、“示范组织”、“购置补贴”和“优先权力”等政策属性层次的变化都能显著影响政策的感知,其中供给侧政策变化时产生的影响总体上比需求侧政策更大,而且供给侧政策变化时对政策的感知易用性的影响大于有用性。供给侧政策的感知总体上高于需求侧政策,且供给侧政策的感知易用性高于感知有用性。敏感性分析结果再次验证了统计分析结果,即目前新能源汽车的电池性能、充电便利性和牌照等方面政策更能影响消费者的感知。
总之,中国新能源汽车供需双侧政策的“经济性”比较突出,“便利性”相对不足。供给侧政策比需求侧政策更能有效提高购买和使用新能源汽车的“便利性”,潜在消费者对于供给侧的“基础设施”和需求侧的“优先权力”两项政策感知的评价最高。为此,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可在需求侧政策达到一定实施效果的情况下,加强供给侧政策的实施力度,进一步强化“优先权力”和“基础设施”两项政策措施,适当降低“购置补贴”政策措施的实施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