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G/DIP支付方式改革下医用耗材管理工作强化研究
黄莹 赣州市人民医院
摘要:随着DRG/DIP支付方式改革的开展,医用耗材管理工作愈加受到重视,是否能够采取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为医疗服务质量提升提供助力,成为当下医疗机构及相关人员的重点研究课题。此次研究中首先简要阐析DRG/DIP支付方式改革及其对医用耗材管理工作产生的影响,随后分析医用耗材管理工作现状及不足,最后提出DRG/DIP支付方式改革下医用耗材管理工作强化措施。旨在通过此次研究,明确当下医用耗材管理工作环境及要求,为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指导和依据,促进DRG/DIP支付方式改革顺利实施和医用耗材管理工作水平提升。
关键词:DRG/DIP支付方式改革;医用耗材管理;强化策略
0引言
在医疗科技不断发展进步的背景下,医用耗材品规以及功能和质量均显著提升,这有助于临床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医疗成本当中医用耗材所占比例也随之明显增加。2021年11月我国国家医疗保障局发布《DRG/DIP支付方式改革三年行动计划》,要求于2024年底全国所有统筹地区全部开展DRG/DIP支付方式改革工作,并于2025年底确保此种支付方式覆盖所有符合条件开展住院服务的医疗机构。在医疗费用支付改革背景下,医用耗材成本控制成为医疗机构成本控制工作的重点内容,医用耗材的管理水平对医疗机构医疗质量及运营效率,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这对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1 DRG/DIP支付方式改革对医用耗材管理工作产生的影响
1.1 DRG/DIP支付方式改革简述
DRG(Diagnosis Related Groups)指的是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也就是由系统按照患者年龄、性别以及住院时间、手术治疗方式、疾病严重程度、合并症及并发症、转归等相关因素,将患者分成诊断相关组进行打包治疗[1]。DIP (Diagnosis Intervention Packet)是指按病种分值付费,是一种依据大数据挖掘进行组别定位并构建相应的统一标准化付费标准体系和资源配置模式,可以更加客观地反映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治疗难度以及临床行为规范和资源消耗情况[2]。DRG/DIP支付方式能够使医疗费用增长情况得到有效控制,避免不合理增长,有助于医保部门顺利开展管理工作,对于医保支付压力的缓解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可以促使医保患三方共赢,并能够促进分诊诊疗服务模式发展创新。与此同时,DRG/DIP支付模式还能够从宏观角度对医疗费用进行预测及控制,有助于临床路径管理的规范,可以促进医疗工作质量即患者满意度提升[3]。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两种支付方式均对医院经营管理具有较高要求,需要其针对医用耗材等开展更为精细化、标准化的管理工作。
1.2 DRG/DIP支付方式改革对医用耗材管理工作产生的影响
第一,促进医用耗材价格下降。支付方式改革会促使医疗机构收入结构及结余方式发生显著变化。近些年来,我国医保局积极组织开展高值耗材集中采购谈判,以此对医用耗材价格进行控制,避免价格虚高等情况的出现,有助于促使耗材价格回归合理水平,并且取得显著效果[4]。另外,各省市地区积极建设阳光采购平台,推行价格联动机制,并通过跨市区医疗机构采购联盟实现价格共享。DRG/DIP支付方式改革背景下,医用耗材价格会持续下降,特别是不可计价类耗材和检验类试剂等。
第二,医用耗材遴选、准入趋向统一。对医疗机构而言,应对DRG/DIP控费的首要环节是医用耗材遴选及准入。医院在耗材采购环节会主动选择医保目录内具有较好临床效果且兼具经济效益的产品,而目录外产品使用比例将会随之显著降低,针对不可单独计价的手术器械等耗材,医院会选择目录内的可重复性使用产品代替一次性产品,以此实现对医院成本的有效控制。医用耗材遴选和准入标准体系构建,是指医疗机构基于国家法律法规要求,从自身实际情况和工作流程出发开展相关工作,是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后需要开展的重点工作内容,积极构建科学、可行且统一的标准体系,才能够使医疗机构战略发展需求得以满足,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第三,医用耗材监管更加严格。DRG/DIP支付方式改革会促使医用耗材监管更加严格,2019年国家卫健委要求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成立医用耗材管理委员会,针对医用耗材采购以及使用等全过程进行监督管理[5]。医用耗材管理委员会需要定期评估医院整体耗材使用情况,以及重点科室和相关医生应用情况,同时还要组织相关专家针对医用耗材性价比、超范围使用情况和使用效果进行评估及监管。尤其是要对高值耗材及手术室耗材的使用情况进行重点监督管理,并基于监管结果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采取针对性管控措施,促使医院整体医用耗材结构得以优化。
2 医用耗材管理工作现状及不足
虽然医疗机构基于DRG/DIP支付方式改革对自身医用耗材管理工作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及优化,但成效不够显著,管理工作中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
2.1耗占比过高
针对我国当下医疗成本结构来分析,可计价类高值医用耗材属于医疗成本主要项目,大部分医院整体医用耗材费用支出占比达到80%以上,属于医用耗材成本主要影响因素。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2019年西医三级医院耗占比是17.76%,2020年此指标水平达到20.65%,相较于2019年耗占比显著升高[6]。耗占比处于较高水平的主要原因是近些年来微创手术不断发展和应用,加之感染管理等相关工作要求,医用耗材被注册为一次性使用产品。我国医疗机构内部控制管理机制应用时间相对较短,推行效果相对有限,内部控制执行落实情况较差,这导致医疗机构耗占比控制效果明显不足。
2.2监管机制有待完善
医用耗材监管工作需要医疗机构从整体层面统筹管理,相关管理制度可以按照不同医疗机构实际情况自主制定,目前我国医用耗材监督管理工作还不具备闭环全生命周期管理,重点环节监管形式化和非专业化问题严重。举例来说,在医疗机构耗材准入论证阶段,由于医用耗材专业性较强,行政管理部门对耗材真正使用情况无法掌握和控制,无法准确掌握和评估新引进耗材的必要性,以及医用耗材是否存在可替代产品等。这就导致医用耗材论证审批流程形式化,进而造成医用耗材过量或超范围使用情况时有发生。医用耗材监管工作不到位,很大程度是由于当下医院医疗器械管理部门地位较低,不具备充分话语权,针对医用耗材准入及使用进行管理时处于被动状态,同时医用耗材管理委员会权责不明晰,使得耗材监管工作出现盲区。
2.3 信息化建设有待强化
我国医疗机构在耗材管理方面极力提升信息化水平,但实际信息化建设进程较为缓慢,信息互通共享不足。医院耗材管理相关系统包括物流管理HERP系统,医院综合运营HIS系统以及医保系统、实验室LIS系统和财务管理系统等,当下很多医院不同的系统不具备统一接口,无法形成统一数据交换平台,信息共享无法实现。不同部门间的业务信息系统存在较多差异,系统兼容性不足,信息无法同步更新,使得相关数据准确性和一致性受到影响,最终导致医院耗材信息资源分散杂乱,信息使用及管理效率较低,医用耗材管理工作不具备统一准确的数据基础,导致财务核算准确性受到影响,且业务流程及标准监控难度大,医用耗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无法被及时发现。总的来说,医院耗材管理信息化工作整体性和连贯性不足,各部门间沟通交流不到位。同时,医院耗材管理信息系统分属各厂商,互联互通的实现需要解决各系统接口对接技术问题以及信息技术相关费用问题,这均是导致医院医用耗材管理信息化建设不足的重要原因。
2.4 医用耗材管理人员专业性不足
目前很多医疗机构医用耗材管理工作尚未得到充分重视,医用耗材管理相关岗位人员配置及专业性明显不足,很多耗材管理岗位人员是由临床护理岗位或行政岗位等转来的,此类人员不具备耗材管理专业知识和管理工作实践经验。医用耗材管理人员数量及专业性均明显不足,这就导致医院医用耗材管理相关制度无法真正落到实处。一方面,医院对于耗材管理工作的重视还未提升到应有高度,耗材管理隶属医院后勤保障工作内容,无法形成直接经济效益,属于医院成本支出重要组成部分,这导致其关注及重视不足,进而影响专业人员配备。另一方面,医院当中耗材管理相关岗位人员绩效水平较低。当下很多医院采取的是定向定岗招聘方式,很多库管员招聘进入到医院后定岗为库房管理人员。库房管理人员属于耗材管理工作主体,需要开展大量耗材管理实际工作,若不采取统一执业资格准入机制,容易导致相关人员职能单一、可替代性和人员流动性较强的问题。这种情况下部分医院耗材管理人员为其他岗位人员流动补充,使得耗材管理专业性受到很大影响。
3 DRG/DIP支付方式改革下医用耗材管理工作强化措施
3.1 严格控制不合理耗占比
第一,严格控制采购工作。耗材采购部负责执行有关医疗卫生和耗材管理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按照程序合法、产品安全有效、适用性的原则,选择符合医院临床需要的耗材。经医院耗材管理委员会批准后,形成医院耗材供应目录,并形成目录动态调整机制。采购部门严格按照耗材管委会审批意见进行采购,尽量从政府阳光采购平台选择耗材,优先考虑纳入医保支付目录的品种。在国产消耗品与进口消耗品无明显差异的情况下,应优先使用国产消耗品。尝试成立医疗联盟或医疗集团采购耗材,真正降低耗材准入价格,控制价格,从源头上降低耗材成本,进而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
第二,提升医疗服务行为规范性。严格履行耗材使用管理职责。完善对高耗占比科室和重点疾病的监测,加强对医务人员临床诊疗的规范化指导,在疾病诊疗过程中严格遵循临床路径,提高临床诊疗的规范化水平。完善医用耗材临床应用管理,从源头控制、过程监督、结果反馈,将耗材使用管理纳入科室责任目标考核评价体系。加强医疗耗材使用的培训,严格按照产品手册和技术操作规范的要求使用。将医疗耗材标准化使用纳入医务人员规范化培训和继续教育,使医疗耗材更好地应用于临床诊断和治疗。
3.2 完善监督管理机制
首先,强化监督及廉政建设。耗材管理委员会相关职能部门要确保自身管理责任的切实履行,发挥自身监管作用,针对耗材进行全过程监督管理,保证关键环节有效风险防控。强化医院内部控制机制建设,针对高风险环节耗材准入以及使用,采取相应监督措施,并构建医务人员行为监督机制。防控工作要坚持预防为主、惩治相结合的原则,以教育为主,确保相关人员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和医院规章制度。同时,积极发挥党组织领导作用,坚持一岗双责,切实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及反腐工作。
其次,强化耗材分类管理,提升相关信息准确性及可控性。医用耗材管理出现账实不符以及领用却未真正使用导致库存积压,或是耗材发放不合理等问题。针对此情况进行整改管理的重点为耗材使用后及时计费下账,并制定针对性领用控制机制。基于此,可以实施耗材分类管理机制。首先,对耗材分类,梳理可收费和不可收费耗材,再区分高值耗材与低值耗材。针对不可收费耗材要强化成本核算控制,减少此部分支出。而可收费低值耗材与高值耗材管理属于重点管理内容。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可以根据实际工作情况设置合理领用量,具体数值依据不同科室既往领用数据,注意对各科室领用数量进行及时调整和优化,确保定量领取使用。同时要做好质量控制管理工作,临床科室构建独立标准库房,规范储存相关物资,按照既往消耗数据和护士长意见,设定科室补货点,确保耗材安全存储。以此促使耗材领用及盘点工作准确性,实现对耗材的有效掌控。
3.3 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
第一,强化信息系统及数据库建设。信息化建设要以医院现有信息化系统为基础,强化耗材精细化管理,强化耗材使用评价。将医用耗材相关系统标准化接口统一,以此实现数据同步。医院要强化不同类型数据库建设及管理,设立原籍数据中心,设置专门信息管理人员对医用耗材数据进行分类汇总以及分析和使用,并以此作为成本核算及决策分析的基础,利用真实数据信息提升管理科学有效性。
第二,强化闭环管理与模块化管理。医用耗材信息系统闭环管理的实现,要先确保耗材管理制度及流程闭环管理,从耗材采购审批到诊疗工作应用全过程,均可查询和追溯。具体来说,医院可以设置科室申请采购、耗材入库、仓库管理、核算管理以及同期比较分析等模块,将医院耗材管理工作分为固化模块,形成符合医院特点的信息管理系统。
3.4 合理培养并配置耗材管理人员
医用耗材管理人员未受到充分重视的问题,无法短时间内解决,但耗材管理人员自身要强化学习与努力,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知识,而医疗机构也需要强化对耗材管理人员的培训与教育,培养耗材管理专业人才,逐渐构建自身专业队伍。医院耗材管理委员会主任可由院长担任,以此提升耗材管理工作关注度与重视程度,促使领导及管理人员更加深入地了解医用耗材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同时,针对耗材管理人员配置提出相应要求,尽量配备拥有耗材管理专业知识的人员。在医用耗材管理实际工作中,需要强化岗位量化管理,从实际工作量及工作难度出发,配备耗材管理岗位人员,并设置相应绩效,以此提升耗材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另外,可以在部门内部实施轮岗制度,促进资源管理相关人员综合素质提升,使具备耗材管理工作技能及经验的人员具有自我展示机会,优化人员岗位配置。
4 结语
DRG/DIP支付方式改革的实施,能够促进医用耗材价格下降,并使医用耗材遴选、准入趋向统一,还对医用耗材监管工作提出更高要求,有助于促进医用耗材监督管理及信息化系统的完善。目前,尽管医疗机构基于DRG/DIP支付方式改革对自身医用耗材管理工作进行优化,但医用耗材管理工作在耗占比控制、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以及人才管理方面,仍存在较多的问题,无法适应DRG/DIP支付方式改革需求。针对这种情况,医院要注意严格控制不合理耗占比,完善监督管理机制,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积极培养并配置耗材管理人员,以此促进医用耗材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凯,吴友红.医院物流管理系统应用在医用耗材管理中的价值研究[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22(12):160-162.
[2]刘婷,贺佳彦,陈丽.基于DRG/DIP支付方式改革下医用耗材管理应对策略[J].现代医院管理,2022(03):22-24.
[3]王秋樵,倪如暘,王宁利.DRG/DIP供应链管理模式在医用耗材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医学装备,2022(04):149-153.
[4]辛筱茗.DRG支付方式改革下医用高值耗材精细化管理策略[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22(05):140-143.
[5]舒川军.浅析公立医院医用耗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营管理者,2022(03):102-103.
[6]陶立波,王芳旭,陈斌斌.我国医保医用耗材管理机制变革及对医疗机构的影响分析[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21(05):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