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 > 论文检测 >

电网服务乡村振兴可持续示范样板建设研究与实践

来源:消费导刊杂志社 作者:消费导刊编辑部 时间:2024-05-19    阅读:591 次  选择字号:T|T

刘海龙     马彬     席文和     国网东乡县供电公司


摘要:国网东乡县供电公司响应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积极响应并落实政府“十四五”规划,结合属地特色产业发展,从内部驱动提升员工能力,外部构建服务体系,落实“产业、生态、文化”三大融合,依托可持续性管理微场景创建,构建“123+1”电网服务乡村振兴可持续示范样板。

关键词: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电网;示范样板


引言

国网东乡县供电公司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力发挥电网“纽带”作用,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背景下,配合政府“十四五”规划,分析现有痛点,顶层设计多元服务体系,从“产业、生态、文化”三方面融合属地特色产业发展,创建达板供电所可持续性管理微场景,共同助力落实东乡乡村振兴建设发展。


一、临夏东乡痛点现状分析

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是习近平总书记重点关注的全国深度贫困地区之一,同属于“三区三州”重点支持范围,在2021年全县全部摘帽,完成了历史性脱贫攻坚任务。但目前东乡当地由于处于产业转型关键时期,仍存在一些“痛点”问题:一是品牌塑造不足,集群化优势不明显。文旅资源知名度不足,区域内特色农牧业未能与文旅产业形成融合联动,导致产业结构单一,资源利用不充分制约文旅产业发展规模;二是基础设施薄弱,产业现代化升级滞后。电力等基础设施薄弱,部分电力设备等设施与景区原始生态环境不协调,产业生产设备落后,与新能源优势和“双碳”发展机遇等结合不紧密;三是用能模式尚未摆脱传统习惯。地方居民、产业等传统用能方式导致空气环境污染,破坏康养及一般游客旅游体验[1]。


二、电网服务乡村振兴可持续示范样板建设路径

电网响应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构建“123+1”电网服务乡村振兴可持续示范样板。“123”即:达成“1”个目标,即打造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样板区;落实“2”个方面,即“内部驱动提升“东乡铁军”软硬实力,外部融合构建“电亮山城”服务体系”;做到“3”个融合,即从“产业融合、生态融合、文化融合”三方面与“政-企-产-村-电”等一道落实东乡“六个区”建设。“1”即打造1个示范,通过达板供电所可持续性管理微场景的建设,在全县范围内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再逐步推广。

(一)顶层设计,构建“基础+增值”服务体系

1.以客户为中心,构建阳光办电服务体系

一是全面推广“三零”“三省”服务,延伸投资界面,切实减轻客户办电负担,节省供电服务人员工作量,提升了工作质效,不断为“供电服务”升级加分。

二是对大中型企业客户,推行联合服务模式,由客户经理与发展、运检、基建等专业人员组成“1+N”服务团队,提供从技术咨询到装表接电“一条龙”服务。

三是对小微企业客户和居民客户,推行客户经理上门服务,现场收集客户需求、办电资料,实现一次上门、一次送电,切实减少客户临柜次数,大幅减少10千伏及以上大中型企业客户和小微企业客户平均接电时间。

2.以解难为要义,构建综合能效服务体系

一是积极主动帮助辖区内客户,随时掌握辖区内客户用电情况,邀请节能服务公司专家对客户进行能效诊断服务,帮助客户降低单耗,提高产量,并加强与园区管委会的沟通联系,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政策,通过指导企业调整用电时段、变更基本电费执行策略、加强功率因数日常监控管理等措施[2]。

二是每季度组织召开一次节能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会,邀请节能技术服务公司专业人员向潜在节能改造用户进行现场推介和演示,对有节能潜力且愿意进行节能改造的用能单位,由节能服务公司与其签订节能服务合同,进行合同能源管理。

3.以联动为契机,构建多能供应服务体系

一是根据不同的需求,因地制宜地满足各产业园区客户冷、热、电、气需求,将多种能源协同供应、梯次利用,为客户带来多种能源的整体使用解决方案。

二是大力推动光伏产业的发展,建立县、乡镇、农户三级对接的光伏推广机制,根据电网布局和消纳条件,提出选址建议,简化关口管理和并网业务流程,精简业务资料、减少审批程序,压缩接电时间,将部分串行环节改为并行,提高并网效率。

4.以推广为重点,构建清洁能源服务体系

一是助力东乡打造百万千瓦级光水储用一体化综合能源基地。全力配合做好东乡120万千瓦抽水蓄能电站前期工作以及东乡县200兆瓦集中式光伏电站并网工作,稳妥有序推进屋顶分布式80兆瓦光伏试点,推动“新能源+储能”一体化建设,做好新型储能接网工作,配合筹划电力外送及通道建设。

二是从建设目标、基本原则、具体任务等方面,积极宣传推广国家新能源项目利用,大力开拓以电代气、以电代煤市场,发展地源热泵、空气源热泵等清洁能源的利用,以及配套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服务客户提高市场占有率。

(二)内部驱动,提升“东乡铁军”软硬实力

1.产业融合,联动助力“四大”经济带建设

一是通过和政府、工业园区、企业单位等签署合作协议,在“县-所”两级建立负责人定期协商机制、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合规的信息共建、共享、共用机制等,并大力推进电网升级改造、光伏等清洁能源产业建设,并积极招商引进电力配套产业项目,前置电网规划,支持重大项目、重要时段、重点部门用电保障,助力沿河、沿库、沿路、沿川四大经济带发展布局。

二是拓展综合能源服务半径,打造优秀供电服务团队,促进电企多方面互动。通过与地方党委、政府等业务往来密切的党组织之间开展联建活动,建立重要客户清单,安排专人开展一对一服务,明确服务项目和服务渠道等内容,为重要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解决客户关注问题,提升服务质量和效能[3]。

2.生态融合,全力打造“全电+防灾”范式

一是深入推动电能替代,为东乡地区量身打造电力配置,推进全电园区、全电景区、全电民宿、电气化示范村、电采暖、电热炕的改造,尤其是黄河大三峡旅游板块,实现东乡地区吃、穿、住、行、乐等终端能源消费的电气化。基于经济生活发展情况、电力基础设施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传统规划深度、内容调整基础上,结合当地电网特点与规划需求,与州、县、镇、村等各级政府以及相关规划部门形成定期工作对接例会,协同开展电网现状诊断、产业发展、未来定位及远、近期负荷预测等。在10千伏及以下配网规划的问题梳理上,逐基电杆、每个表箱梳理问题,从进户线、表箱、低压干、支线、变台到10千伏线路逐级梳理,逐项制定规划解决方案,做到不重不漏,精细管控,打造美丽乡村电网建设样板,保障美丽生态乡村建设。

二是针对东乡地区自然灾害较多的不利因素,构建“灾害发生前-灾害发生中-灾害发生后”一体化防害机制。

(1)灾害前加强防灾害预防建设。健全应急预案体系,全面开展新一轮应急预案修订工作,滚动修订各类专项预案及现场处置方案。加强事故灾害快速反应机制、人员自救互救、事故灾害损失和恢复评估等能力建设。深入开展事故灾害调查评估,研究制定人员自救互救评估技术、手段和方法,提高公司灾害自救能力。常态化开展危险源辨识、评估工作,建立完善危险源数据库,实现对全部危险源的“全面掌控、超前预防、规避风险”,逐步完善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监测预警系统。

(2)灾害中加快救灾时响应速度。强化政企联动,保障应急处置外部环境,加强与政府应急管理、气象、水文、地质、消防、交通等部门联系,共享应急预警和灾害实时信息,构建联合应对突发事件协调联动机制。加强公司内专业协同,完成公司员工“应急救灾”标签体系建立,为每一位员工打上三项应急救灾可参与工作类型标签,并设置优先序号。做好支援和受援工作,邻近地区或某地发生严重灾害时,视情况主动申请支撑救灾[4]。

(3)灾害后常规化灾后演练机制。常态化开展专项应急预案培训和演练。每年组织县、所联动单位开展一次自然灾害类联合应急演练,检验应急实战能力。并组织应急救援基干分队参加国网、省公司应急管理、应急技能培训,直至培训全覆盖。完善应急专家信息库,在预案修订、应急能力评估、突发事件处置等过程中,充分发挥各级应急专家作用。

3.文化融合,服务构建“电亮山城”品牌

一是加强党建宣传融合服务,开展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党员监督岗等活动,亮出身份、亮出职责、亮出风采。将政企客户经理、台区经理等营销服务团队建设与共产党员服务队建设相结合,充分发挥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模范作用,推行“便利化、透明化、标准化、规范化”的阳光业扩服务模式,提升客户“获得电力”体验和满意度。

二是通过充分挖掘整理东乡餐饮、非遗、民俗等文化,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促进“电网+文旅”深度融合,着力服务打造“高原山城、多彩东乡”旅游品牌。针对政府、社会、企业等主体关注度高、认知偏差大的变电站选址、配电设施布局等问题,组织编制基于绿色、开放、共享、协调理念的“文化+电网”宣传手册,突出电网发展新理念、新模式,增进网政企互信,以及在民宿等现代化景区的重要配套产业中,通过实施电能替代,提高民宿电气化水平。

(三)示范引领,打造达板可持续性管理微场景

1.建立内部共享机制,逐步推广“达板”经验

一是将代表“达板模式、达板标准、达板速度”的达板可持续性管理微场景,制成可持续性管理案例报告、折页、展板、流程文件等形式,逐步推广在全县实施。以搭建职工“五小”发明创造平台为例。

(1)该平台按照专业类别分类,分为安全生产类、营销服务类、农电类及综合管理类创新成果中的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小设计、小建议等。

(2)按创建类型分类,分为原创型,即自主创新成果,并实施有效;学习型,即在学习他人创新项目的基础上,又有创新、改进、提升,填补本单位管理空白;或在做法上,上级已有明确要求,但有改进、优化和提升;整合型,即在本专业和日常工作标准化建设过程中,整合提炼形成专业级的创新成果和典型经验。

(3)按创建组织分类,分为个人,即个人完成的成果;团队,即两人及以上完成的成果。通过此平台活动,旨在充分激发职工的科技创新潜力,营造基层创新氛围。

二是将基于国网公司可持续性管理“3V-5S-5C-6M”理论体系,坚持绿色低碳、以人为本、能力内生、开放共赢的原则,立足东乡县情、网情、企情,聚焦可持续电力供应、生产经营、电能消费、能源生态、社区生活五大领域的《达板供电所可持续性管理微场景创建落地实施方案》,总结其从“个体分析-落地策划-成果效益”三方面环节,按照各供电所(班组)现有的基础条件,融入各项工具与方法(如PESTEL-SWOT模型、德尔菲法、帕累托图法、SIPOC流程图法、因果矩阵分析法、卡诺(KANO)模型等)协助可持续性管理落地,最终以“先僵化一再优化-后固化”的三步走方式配合完成班组建设三年提升行动,从而打造有层次、有特色、有成效的供电所(班组)可持续性管理微场景的实施经验,推动可持续性理念在东乡县基层的深入实践,实现可持续性管理理念引领专业管理和电网发展新格局[5]。

2.对外品牌价值输出,提升多元可持续影响力

一是开展品牌多元传播。促进与政府、各产业园区“报、网、端、微、屏”等媒体互联,结合外界关注点,从供给侧、需求侧双向发力,推进全媒体传播,主动策划、内外融合、协同传播,创新宣传报道形式,打造“电亮山城”服务价值融合传播的东乡范式。

二是开展成果多维交流发布。举办新闻发布会、媒体开放日,积极参与国内可持续性管理相关的论坛活动,如主动申报“金钥匙-国网主题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案例”“公益节案例”等活动,向社会展现东乡品牌、输出价值。


三、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旨在阐述国网东乡县供电公司从构建外部多元化服务体系,内部驱动提升员工能力,落实“产业、生态、文化”三大融合,创建达板供电所可持续性管理微场景,共同构建“123+1”电网服务乡村振兴可持续示范样板。下一步,基于目前电网服务乡村振兴可持续示范样板建设的持续开展,公司将结合过程中综合能源服务、电力大数据等建设,开展大量应用基础类研究,并持续扩大可持续性管理微场景建设范围,分阶段推进可持续性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肖文飚.以用电增值服务构建全新供电营销新模式[J].农电管理,2016(10):22-23.

[2]李晶晶,王春梅,张敏.以用电增值服务构建全新供电营销新模式[J].今日自动化,2018(5):80.

[3]张磊,陈文佼,宋婷婷,等.四位一体的用电大客户增值服务体系构建与实践——以国网潍坊供电公司为例的研究[J].现代商业,2018(21):105-107.

[4]赵万星.以电气专业性增值服务构建全新供电营销新模式[J].数码设计(下),2020,9(12):143.

[5]唐冬来,齐雪坤,陈泽宇,等.基于改进TF-IDF算法的供电营销服务方法[J].供用电,2022,39(2):2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