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 > 论文检测 >

医院财务内控与风险防范策略

来源:消费导刊杂志社 作者:消费导刊编辑部 时间:2024-04-06    阅读:595 次  选择字号:T|T

王展    河南省老干部康复医院


摘要:财务内控与风险防范工作的不断优化与改进是确保医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本文从医院财务内控与风险防范的核心内容入手,阐明了医院财务内控与风险防范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并从科学判定财务内控点,强化全员风控意识;健全医院财务管理体系,奠定内控工作基础;全面提高内控力度,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三个层面出发提出相关建设策略,以期能够为提高医院财务内控与风险防范工作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医院;财务内控;风险防范


引言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向前发展,医疗改革措施也在逐渐推进。由于业务范围不断扩大,工作人员体系趋向复杂,整体管理难度增加,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存在一定风险,传统的管理机制已经无法满足医院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在这一背景下,医院高度重视自身的财务内控与风险防范工作,一方面能够有效提升财务管理工作水平,另一方面能够促进医院内控工作建设,从而为医院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奠定重要基础[1]。


一、医院财务内控与风险防范的核心内容 

(一)避免财务风险

财务监督与管控是医院财务内控整个体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财务监控工作内容包括在医院的日常运营中管理好财务数据和内外部信息,通过有效的管控策略确保医院各项业务活动和资金流转项目都在合理范围内运营。良好的财务监控能够对医院的各项财务活动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便于及时发现各类潜在的财务风险,并采取有效的管控策略,有效规避财务风险。

(二)规范财务管理

医院财务内控与风险防范的重要内容之一就在于准确了解财务状况,以便及时发现医院在运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财务问题。而对财务数据的科学、合理分析又能为医院下一阶段的财务开支提供严谨的依据,方便医院对开支进行合理控制,并针对不合理之处采取一定的改进措施,规范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2]。

(三)优化资源配置

为了确保医院各项业务的正常开展和运营,医疗物品的采购和资源配置必不可少。在进行采购工作时,既要从业务运营方面考虑,也要从财务角度考虑,确保医疗物资满足正常医疗服务的同时也要保障医院内部资源合理分配、资金正常流转,避免因资金周转困难等问题影响医院的正常运营。以此为基础,医院在开展财务内控工作时要合理把控财务支出业务,建立健全财务审批制度。在具体实施环节,可以针对预算管理、风险识别、内部授权等几项内容形成合理有效的牵制管控体系,确保流程审批的严格与完整,保障每笔业务支出都符合医院政策,每笔经费支出都满足合理要求。


二、强化医院财务内控与风险防范的必要性

(一)优化资金分配,确保财务管理规范

医院若不做好财务内控与风险防范工作,很容易出现内部控制失灵、财务风险频出等问题,不利于资金的合理分配与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强医院财务内控与风险防范工作能够保障资金的优化分配,减少不合理经费支出,避免因规划不合理导致资金周转困难等问题出现。与此同时,加强财务内部控制与风险防范工作能够进一步规范医院的业务流程,确保相关业务工作按照既定流程实施和贯彻,推动医院各项业务的规范化与标准化,避免财务工作上出现内部串通、会计差错、超出预算等多种问题,在提高内部管理水平的同时也能有效防范财务风险[3]。

(二)提高运营效益,保障可持续发展

在医疗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背景下,医院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受到自身医疗水平、服务水平、管理水平、风险防范水平等多项因素的影响。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医院全面加强自身的财务内控与风险防范工作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和规范自身财务管理与活动。而良好的财务内控与风险防范成果又能全面提高医院财务管理和经营水平,进而有效提高医院的运营效益,增加经济收入,确保各项业务都能实现平稳状态下的健康运营,保障长期的可持续发展。

(三)促进健康发展,提高综合竞争力

在医院运行与管理过程中,风险防范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也是提高医院运行效率的核心内容。而在诸多风险因素中,财务风险已经成为影响医院健康发展、提高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因素。搭建科学合理的财务内控体系,能够有效帮助医院管理层面做好整体运营与管理的风险防范工作,及时解决财务运营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与此同时,健全完善的财务内控体系能够帮助各部门各岗位工作人员加强自身的财务规范意识。通过采取有效的财务问责机制能够提升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其在财务相关工作方面的警惕性,有利于全面促进医院的健康发展,提高其综合竞争力。


三、医院财务内控与风险防范策略

(一)科学判定财务内控点,强化全员风控意识

1.识别医院岗位风险点

医院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以现有的管理流程和潜在风险点为依据,在加强自身财务风险评估工作过程中制定科学有效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以便对医院不同种类的经济业务实施监督与管控。这就需要管理层相关工作人员深入了解每个科室与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从而有效识别出不同岗位存在的财务风险点。针对此项工作内容,管理人员可以借助财务部门相关工作人员将医院不同岗位可能存在的风险点以财务指标控制额的方式对潜在风险进行合理预防与控制,从而有效提升医院内部的财务风险防范能力[4]。

2.查找医院管理不足点

时代一直处于发展进步中,医院的财务内部控制与管理工作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优化自身管理流程,健全管理制度。而财务内控与风险防范的重要环节之一就是要查找自身在管理工作中的不足点。部分医院业务拓展速度很快,但却未及时更新自身管理流程,很容易出现管理不到位的地方。医院财务部门工作人员要对各部门的指标完成情况进行有效分析,针对分析结果查找各部门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漏洞和不足之处,为医院财务内控和风险防范工作提供可行的建议与解决方案,化解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例如,医院在开展仪器采购、基本建设和固定资产折旧等工作过程中,倘若没有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很容易出现资金方面的问题。这就需要财务部门相关工作人员与以上业务涉及的部门进行前期的深入沟通与交流,针对医院实际情况制定可行性较强的风险评估方案并及时提交到管理层,为其制定决策提供依据,避免因管理工作不到位导致财务风险问题。

3.设立医院反馈意见箱

医院管理层很多时候对各部门的具体工作可能会缺乏具体深入的了解,因此在开展科学判定财务内控点,强化全员风控意识工作过程中,要广泛听取医院各个科室工作人员的反馈意见与建议,他们对本科室的业务流程与工作内容较为熟悉和了解,比较清楚从哪个层面入手开展财务内控与风险防范工作更为有效合理。医院管理层要设立反馈意见箱,在进行重大决议之前充分收集各科室意见,同时由财务部门相关工作人员针对这些意见和建议制定有效的风险评估方案,形成科学合理的风险评估报告,并由管理层在深入听取相关意见与建议基础上不断完善医院财务内控和风险防范制度[5]。

(二)健全医院财务管理体系,奠定内控工作基础

1.构建风险预警机制

医院要积极营造财务风险管理氛围,构建风险预警机制,为内控工作奠定基础。只有构建健全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才能更好地强化对财务风险的防范。首先,在医院日常运营过程中,要重视对财务数据的管理,针对财务数据中的可疑之处查找潜在风险因素,而对于明显异常或者敏感的指标数据更应该实施全方位的动态监控措施,一旦发现可能的财务风险,便及时将其扼杀在摇篮中。其次,要及时构建医院全员参与的风险防范体系,将财务风险问题与各岗位职工的绩效考核绑定在一起,提高医院各岗位职工对财务风险的警惕心,一旦在本职工作中发现财务风险因素,就要及时上报,避免财务问题的发酵[6]。最后,在构建风险预警措施时要确保可实施性,应从医院实际情况出发,提高内控管理的有效性。

2.健全风险评估机制

受传统医疗市场背景影响,很多医院管理人员仍然采取陈旧的战略管理措施。在医院的财务内控体系管理建设工作中,医院相关部门管理人员要及时摒弃传统管理经验,正确、全面认识当前医疗市场环境,认清医院战略发展方向,树立全面的风险防范意识,在医院内部建立健全风险预警和评估机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针对医院内部医疗项目的内部资源配置工作,既要开展前期的合理规划,确保每项资源配置与经费支出都合理有效,又要定期进行复盘和审视,针对资金的有效使用和资源的有效性程度进行具体的指标分析、计算和评价,减少不必要支出[7]。通过系统的风险评估机制和具体的活动措施能够对医院日常运营活动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与审视,便于及时发现财务风险,采取积极措施改进与解决并进行反馈,从而有效优化财务问题,降低财务风险。

3.落实预算管理机制

落实预算管理机制有利于健全医院财务管理体系,奠定内控工作基础。在开展预算管理工作过程中,可从以下三个层面出发。首先,要设置专门的委员会,综合考虑医院过去的发展情况及现有的运营状况,同时以未来几年的战略发展目标为依据,建立健全相关的预算管理制度,对预算进行合理有效的规划。其次,涉及财务预算的核心部门要积极发挥自身的领头羊作用,以各科室、各部门管理人员为枢纽充分调动各部门的工作人员积极参与到预算管理工作中。在各自的日常工作内容开展过程中要针对本科室实际运营发展状况合理划分相关医疗资源,保障预算管理的全面性。针对医院实际情况可以先制定预算管理草案,在审批完成之后可以先下发到各科室进行落实,针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上报和反馈,便于进一步地修订草案。最后,要充分发挥预算管理评价作用。作为一项约束制度,预算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能够对各部门财务行为进行合理管控。预算管理委员会要切实发挥自身职能,定期对医院各个部门的财务预算工作进行公平、公正的评价和监督,督促各个部门完善自身财务预算工作,为医院的良好运营与综合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全面提高内控力度,健全财务管理制度

1.建立财务监督制度

医院财务内控与风险防范工作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内部力量的监管与督查。全面提高内控力度,健全财务管理制度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要建立健全财务监督制度。首先,要在医院内部设置独立的审查机构,如纪检部、审查部、监察部等,根据医院实际情况赋予审查机构一定的内审权限,保障财务审查工作内容的顺利进行。其次,要建立和健全内部审计制度,明确审计部门内部各岗位工作人员的具体职责,规定医院运营过程中需要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检查的业务项目。再次,要建立完善的财务内控问题纠正制度。一旦审计部门工作人员发现医院内部存在的财务问题,就要及时监督相关部门与岗位工作人员进行整改,确保监督制度的顺利实施。最后,为了强化医院财务内控与风险防范监督制度的完善性,可以聘请有资质的外部机构对医院财务内控工作进行定期评价,形成有效的书面报告和文件,做到有迹可循。

2 规范财务业务流程

通过逐步制定和规范医院的财务内控工作规章制度能够有效规范财务业务流程。首先,要制定明确具体的内部管理操作规范和实施细则,方便各业务部门管理人员针对本部门实际情况开展有效合理的行为规范管理工作,督促各岗位工作人员履行自身相应的工作职责。其次,要完善相关财务相关岗位人员的具体职能与工作内容,优化财务管理模式,从财务内控与风险防范的角度重新梳理财务部门的业务流程,保障财务管理工作过程中的权责统一与清晰。再次,针对财务部门业务流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点要采取上下约束、平行牵制的措施对审批流程进行有效管控[8]。最后,对财务部门的权力要进行合理划分,财务管理过程中的审批、审核等相关权力要划分到不同管理人员身上,避免因过于集中导致医院财务管理工作出现漏洞。

3 优化财务管理模式

科学有效的财务管理模式是促进医院内部财务管理工作科学、有序运行的重要影响因素。以时代发展为背景,针对医院的实际情况不断优化自身财务管理模式能够较好地推动和促进医院内部后期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在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中,要持续优化和完善财务管理模式的工作内容,全面提高各岗位工作人员的综合素养,确保财务管理工作的高质量运行与完成。在对财务部各岗位工作人员进行管理时,部门管理人员要充分了解每个岗位的特性以及每位工作人员的性格特征,做到因岗挑人,尽最大努力减少工作中的财务漏洞。同时根据工作人员财务工作情况设置一定的奖惩措施,提升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警惕心,推动医院内部财务管理工作走上良性循环道路,不断提升其科学性与合理性[9]。


四、结语

综上所述,医院的财务内控与风险防范工作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工程,需要持续贯彻在医院运营过程中。医院管理部门相关工作人员必须从医院实际情况出发,合理把控财务内控与风险防范重点,认清财务内控与风险防范必要性,并从不同层面实施科学、合理、有效的财务内控与风险防范策略,从而有效保障医院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旭.基于财务风险防范的企业内控管理策略分析[J].投资与创业,2019(8):160-161.

[2]陈琪.关于加强公立医院财务内部控制的思考[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8(5):49.

[3翟东召.基于内部控制框架的公立医院财务风险分析[J].理财:市场版,2023(2):53-55.

[4]陈淑霞.浅析医院财务内控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优化路径[J].预算管理与会计,2022(12):52-55.

[5]孟丽萍.内控视角下医院财务管理新模式实现路径分析[J].知识经济,2022,593(1):96-98.

[6]武换芳.医院财务内部控制与廉政风险防控的协同防范[J].财经界,2021(29):104-105.

[7]郑海兰.医院财务风险的防范与管理分析[J].财经界,2021(23):97-98.

[8]卢小梅.医院财务内控体制的建设与风险防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21(2):161-162.

[9]赵玉伟.企业内控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探讨[J].消费导刊,2020(12):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