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 > 论文检测 >

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与质量管理浅谈

来源:消费导刊杂志社 作者:消费导刊编辑部 时间:2023-04-12    阅读:768 次  选择字号:T|T

袁自运

黄山中汇实业有限公司  安徽 黄山  245000

摘要:随着我国建筑工程的发展进步,混凝土施工技术也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对于推进建筑工程质量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则从实际出发,论述了对在建筑工程中如何做好混凝土技术管理工作,对实际应用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质量

中图分类号:TU71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现代社会的发展加快了我国城乡一体化的进程,,,目前高层建筑已成为新时代发展的典型代表。钢筋混凝土结构是最常见的高层建筑结构形式。在实际施工中,混凝土结构的体积较大,各构件的尺寸、强度应随着建筑物高度的增加而进行合理的调整,如果混凝土结构的强度、耐久性不能满足设计要求,会严重影响建筑工程的质量。所以,技术人员应加强工程的过程控制,提高施工技术水平,保证工程建设质量满足设计要求。

1建筑混凝土施工中存在的裂缝问题

1.1、水化热分析

混凝土最常见的开裂是由于水泥与水发生的水化反应(水化热)而导致。水化热是由于混凝土其厚度远大于普通混凝土的厚度,但表面系数略低,水泥释放的热量较多且不易排出,内部环境温度高于外界环境温度,形成较大温差,因而导致混凝土结构的开裂,降低混凝土结构的强度,进而影响建筑物的质量。

1.2、裂缝分析

混凝土裂缝成因除了水化热因素,还主要还包括外部约束力作用、外界的温度影响和混凝土的自缩等因素。外部约束力作用指的是混凝土浇筑时是整体浇筑,会产生显著的约束力而导致结构出现裂缝;外界温度影响指的是混凝土浇筑后未采取保温措施和外部环境发生急剧性变化,使混凝土内部和外部形成温差而出现裂缝;混凝土的自收缩即是由胶凝材料水化反应导致体积缩小,弹性模量迅速增长,使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

2、混凝土施工技术简介

2.1、基本概念

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将混凝土作为施工材料,然后对建筑结构进行科学的填充技术就是混凝土施工技术。混凝土除了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外,还常常被用作辅助材料。在现代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混凝土技术的使用能够提高建筑物的强韧性以及安全性。

2.2、混凝土技术的优点

在整个建筑工程中,混凝土技术是不可或缺的,该技术的是能能够提高建筑结构的坚固性能以及强韧性能。在实际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根据建筑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混凝土施工方法,以及选择合适的混凝土材料,这样才能更好的提升建筑结构的强度。此外,混凝土的原材料都是生活中常见且普通的材料,具有良好的防水作用,在建筑工程中使用混凝土材料可以显著改善建筑的防水功能,进而很好的解决了建筑漏水的问题,有助于提高建筑的使用年限。再者,混凝土技术是一种操作简单的技术,能够大大缩短施工工期,降低成本[1]

2.3、混凝土制品的基本标准

混凝土制品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对其强度的要求,也就是必须达到施工建筑的强度要求,此外在不同的建筑工程中,对混凝土的抗冻性,耐久性以及抗腐蚀性等要求也各不相同。混凝土施工过程中新拌的混凝土还需要达到某些工作要求,如需要混凝土具有一定的粘聚性能和流动性能。不同的工程队混凝土的凝结时间也会有不同的要求。

3、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与质量管理浅谈 

3.1、混凝土原材料的选配

建筑工程中最主要的施工原料之一就是混凝土,因此需要我们严格把控混凝土的质量,这就要求我们在选择混凝土原材料时更加慎重,需要重视混凝土各个主要组成部分。

(1)水泥。在对水泥进行选择时,首先需要检查其合格证,出厂质量证明等材料,要确保其有效资料齐全,并且要确保其使用年限建筑的标准,此外,水泥的型号也要与建筑工程的要求相符。在水泥的采买、运输,入库等环节都要严格把关,对不同批次不同数量的水泥严格加强检测,不能以次充好的水泥配置混凝土。

(2)砂石。在对砂石进行选择时,需要考虑到建筑的使用标准以及用途,然后根据这些标准和用途对性能各异的砂石进行筛选,例如某些建筑的施工标准要求较高,在选择砂石时就需要对砂石的质量和韧性加以考虑,还有一些特殊用途的建筑,需要将砂石的含杂量和含盐量考虑在内[2]。此外,在对砂石进行保存时也要格外注意,首先要在施工场地内选择合适的场地保存砂石,同时要其进行保护,在存放时还要避免其与石灰等施工材料混杂,并且要按照骨料的级配规格进行分开存放。

(3)水和外加剂。在对混凝土原材料按照要求的配比进行混合时,水的选用也要加以重视,所使用的水必须是饮用水,而非生活污水或者工业废水。另外,外加剂的选用也要遵照国家的相关规定,保证其符合国家的环保标准,并且在使用外加剂之前还要对其进行质量检测,只有外加剂的质量符合使用要求才能够投入施工使用在外加剂使用过程中,一定要调整好合适的掺量,使得混凝土的工作性能满足要求

3.2、混凝土浇筑技术要点

混凝土浇筑在整个建筑工程施工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加强技术指导和质量控制可以满足质量控制的要求,切实提升施工技术人员的应用能力和浇筑水平可以有效提升建筑效果。现代建筑工程项目中大面积的混凝土浇筑成为基本工序,施工企业混凝土浇筑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浇筑技术水平的高低,克服技术难点对于提升工程质量和经济效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大对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的研究目的在于提高混凝土浇筑施工水平,混凝土浇筑关键技术主要包括全面分层技术、分段分层技术、全面分层适用于不同的建筑施工条件。

3.3分段分层浇筑

建筑工程的建设施工中,为了保证混凝土施工质量,有效控制温度裂缝问题,需要采用分段分层的浇筑方法。在单个结构体中,应当在第一层混凝土浇筑完毕之后,在其初凝之前进行第二层浇筑。需要注意的是,采用这种浇筑方法的结构平面层不宜过大,并且应当先浇筑短边,再逐步向长边方向施工。针对结构长度超过厚度三倍以上的情况,可将混凝土一次浇筑到达顶部,然后让混凝土材料在模板内自然形成斜面。然后,用振捣设备从浇筑层的下部进行振捣,逐步移动到上部。考虑到的混凝土结构很容易出现温度裂缝,因此浇筑过程中的降温处理尤为重要。为此,浇筑前可以在混凝土结构内部铺设冷却水管,浇筑过程中往管道中通冷水,达到降温、减轻水化热现象的目的。值得一提的是,在确定混凝土材料时,也可以选用水泥用量较小、添加有减水剂的商品混凝土,进一步避免因水化热现象导致的温度裂缝问题。

3.4、露筋现象的处理要点

露筋是某些旧的建筑物中常见的现象,它指的是建筑内部的架立筋,主筋或者箍筋等钢筋结构没有被混凝土完全包裹住,导致其露在外面的情况。这是因为混凝土的表面被各种环境因素破环,导致混凝土表层脱落,这种露筋现象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处理,就会造成钢筋的锈蚀,从而使建筑的钢筋结构遭到严重破坏,会严重影响结构物的受力,甚至会造成渗水通道等更加严重的现象。

而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露筋现象,则是由于钢筋安装时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偏移,或者是混凝土的保护层缺少垫块,此外,混凝土浇筑施工过程中也会发生钢筋的偏移,造成模板拉筋用的结构钢不当的焊接处理。还有就是在混凝土施工的捣实环节,可能会出现漏振现象,另外混凝土浇筑施工时可能出现严重漏浆的现象,这些都是露筋现象产生的原因。

由于露筋现象会对建筑本身造成严重影响,所以需要需求合适的方法的避免这种现象的产生,首先施工技术人员要保证钢筋的安装位置准确,并且用钢筋绑扎结实,焊接牢固。其次要将混凝土保护层的垫块处理稳固。再就是要尽可能的避免漏浆现象额产生。最后要严禁人员随意踩踏或者移动钢筋,同时对各种机械碰撞要尽可能减少,在混凝土的浇筑阶段,要避免向一侧几种投放材料以免挤偏钢筋[3]

然而有时候还是会出现露筋现象,那么施工技术人员就要及时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解决,通常情况下解决的方法是:先将露筋处的混凝土凿除,然后将暴露在外面的钢筋打进混凝土内,同时要保留足够的混凝土保护层,最后进行填补砂浆,压实抹平。此外,如果混凝土的使用空间或者外观不受影响,还可以将露筋处的混凝土凿除后,直接支模再对其进行二次混凝土浇筑,对暴露在外面的钢筋进行包裹。

3.5、加强检测质量管理

在测评工作的开展过程当中,需要对精准度进行必要的保障性分析,根据不同隧道位置,可以将其分为不同的分区,每个分区都采用不同的测评方式开展工作。在每个测区当中,都可以测得回弹值,通过对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分析筛选从而得到该测区的平均回弹值数据。在后续工作中要按照修正后的回弹值和超声声速值进行计算,科学进行公式信息的代入。在对超声回弹法进行测试研究的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将测试地点的位置精准安置在回弹测试区域中,并且确保换能器和混凝土之间能发挥有效契合作用。在对测区声时值进行检测的过程中,要对其精准度进行准确分析,将结果精准到0.1微秒,声速值也要同步精确,控制在0.01千米/秒。在不同测试区域当中,应该对不同测试点的设置情况进行准确分析,保证发射位置和换能器的轴线处于同一直线上。按照上述测量要求,将得到的数值结果和混凝土强度进行精准推算[4]。在此种方式的应用过程中,不仅能对简便性和操作优势性特点进行发挥,还能帮助工作人员实现对隧道构件的准确分析,引导工作人员更科学的进行混凝土强度评估,这对于后续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也将起到显著积极影响。超声回弹法的优势特点:第一,花费的成本资源更少,不会对工程结构产生损伤性影响;第二,使用的测定仪器便捷性较强,可以发挥更迅猛测试速度,能对混凝土结构抗压强度进行直观反映。但是我们也需要对其问题进行掌握,例如混凝土内部强度的测量精准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4、质量控制建议

4.1、尽快构建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

通过分析以往的建筑工程项目,混凝土施工技术的整体质量之所以难以提高,主要是由于缺乏健全的规章制度,无论是受控对象还是控制主体均要在科学完善的管理体系中相互合作,尽可能简化管理流程,保证各项管理制度均能够顺利落实。在施工实践中,施工企业需要尽快构建岗位责任制。将混凝土质量控制工作落实到个人身上,确保每个施工人员都能够认清自己所肩负的管理责任,以此来实现全员管理目标。其次,需要制定科学有效的激励措施,将施工人员的工作绩效薪资待遇相挂钩,委派专业的监管人员深入到施工现场来掌握施工人员的动态化表现,做到奖惩分明。通过此种方式不仅可以增加施工人员的岗位使命感,同时也能够强化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提高施工质量。

4.2、设置滑动层

温度应力会对混凝土边界产生一定的约束作用,在外约束接触面设置滑动层能够减弱约束作用,从而降低温度应力的影响。可以将滑动层设置在外约束接触面两端1/4~1/5的范围内,按折减一半的原则计算长度。如果在岩石类地基、较厚的混凝土垫层等具有较强约束性的接触面上设置滑动层,能够有效降低温度应力。具体可按如下方法设置滑动层:第一,采用两道热沥青,一层沥青油毡的工艺;第二,敷设10 mm~20 mm厚的沥青砂或者50 mm厚的砂石。

4.3、设置应力缓和沟

应力缓和沟是日本清水建筑工程公司研究的工程方法,使用该方法能够有效解决混凝土的开裂问题。此方法是在结构表面按一定距离设置缓和沟,从而实现降低结构表面拉应力的效果。通常在结构厚度1/5的位置处设置应力缓和沟,可减少大约20%~50%的拉应力,达到预防表面裂缝的效果。目前我国在很多工程中也开始应用该项技术。

5、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项目本身具有着工期长、规模大以及环境复杂等特点,因此其中会有很多因素对混凝土施工技术的整体质量带来负面影响。在日后的施工中,施工企业务必要尽快完善管理制度,从源头处着手来把控施工材料的整体质量,合理选择施工工艺,将钢筋外露和混凝土裂缝问题遏制在苗头中。此外,施工人员也要进一步规范自己的作业流程,尽可能减少操作失误,在施工中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解决。

参考文献

[1]王斌.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研究[J].建筑与预算,2020(12):83-85.

[2]王见,苏浩宇.预应力混凝土桥梁施工技术要点探究[J].智能城市,2020,6(24):137-138.

[3]钟活荣.住宅建筑工程中混凝土装配式施工技术探讨[J].住宅与房地产,2020(36):94-96.

[4]王晓伟.土木工程施工中混凝土结构施工的技术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2020(36):1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