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伟人诗词蕴含的赶考精神及其时代价值
彭俊杭 戴文敏 华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伟人诗词寄托感怀,融个人抱负与革命精神为一体。“赶考”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宝贵财富,发端于党中央从西柏坡转移至北平的过程中,在伟人诗词中亦有体现。本文将在此基础上阐述伟人诗词蕴含的“赶考”精神并挖掘其时代价值,在还原伟人心绪的同时再现当时革命之艰巨,继承和弘扬新时代“赶考”精神,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关键词:伟人;诗词;“赶考”精神;时代价值
引言
心中之志,言出为诗。伟人诗词诞生于中国革命和建设之中,被赋予以深厚的革命情感和深刻的革命思想。1949年3月,中央机关从河北西柏坡前往北平,预见性地产生了“我们是进京赶考,我们绝不当李自成”“我们一定要考个好成绩”等一系列重要论断。以诗言志,伟人将“赶考”精神融入诗词创作,通过诗词这一宣传媒介教育全体党员干部要居安思危,保持永不懈怠的劲头,勤勤恳恳地为人民群众造福祉。“赶考”远未结束,本文意图通过追寻伟人诗词中所蕴藏的“赶考”精神,唤起新时代对“赶考”精神的深刻感悟,赋予其鲜艳的历史底色。
一、伟人诗词蕴含的“赶考”精神
(一)严防骄傲自满,不可沽名学霸王
1949年4月1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党中央的指挥下强渡长江并占领南京,这一天决定了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国劳动人民在自己的国土上盼来了黎明。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夺取了伟大的胜利,然而伟人却清楚地明白眼前的胜利并不是终点,不能被胜利冲昏头脑,要一鼓作气将敌人都打倒。因此诞生了《七律.人民解放红军占领南京》,其中一句“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表面是在述说自称为西楚霸王的项羽骄傲自大放过刘邦后反被刘邦所消灭的故事,实则是想告诫战士们要坚持不懈,不能像西楚霸王一样骄傲自满,不能被一时的胜利所迷倒,要一鼓作气继续朝夺取更大的胜利前进,革命事业的最终成功还需要持之以恒的坚持与努力,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取得胜利的。
伟人写出这句诗并不是突然心血来潮,他很早就开始对胜利之后的形势进行了思考。在1949年3月的七届二中全会上,他指出:“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1]《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点出了伟人对胜利局势的清楚认知,伟人希望能通过这首诗提醒时下容易被胜利冲昏头脑的党内同志,要严防居功自傲的心态,不能以功臣自居。
(二)保持“赶考”信心,一唱雄鸡天下白
“赶考”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人对胜利形势的清醒认知,同时其中也呈现出自信“赶考”的态势。1950年10月,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周年纪念日,伟人在《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中提笔写下“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相比于前一句“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迁”来说,雄鸡一唱白天下的场景更显得豁然开朗,伟人从当时的胜利局势中看到了光明前景,对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抱有巨大的信心与希望。为中国人民争得和平幸福的生活是伟人的美好愿望,将长久盘踞在中国土地上的妖魔鬼怪赶出去是他向中国人民交的第一份答卷,也为“赶考”征程注入了更多希望和信心。
伟人对“赶考”的自信来自于他对中国共产党的自信。关于民主人士黄炎培提到的“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历史周期率”等问题,伟人对此认为中国共产党已经找到了民主这一条新路来跳出历史周期律,这是伟人自信“赶考”的底气。伟人坚信只有走好民主新路,才能将人民给出的答卷填满填好,才不会陷入“兴也勃,亡也忽”的陷阱。
(三)坚持心向人民,八连颂学好八连
新中国成立后,资本主义的糖衣炮弹成为中国共产党所要面对的重大挑战。1963年8月1日,伟人在人民解放军建军三十六周年创作了《杂言诗.八连颂》,这首杂言诗揭示了驻上海警备团三营八连进驻上海南京路十四年仍保持优良作风的秘诀,那就是“为人民,几十年”、“拒腐蚀,永不沾”。在糖衣炮弹的猛烈攻势下,好八连保持“纪律好,军事好,政治好,思想好”,坚定的人民立场是他们的盾牌,好八连精神就是要做到“军民团结如一人,试问天下谁能敌”。
中国共产党人深知,人民群众是阅卷人。《杂言诗.八连颂》富有人民情怀,心向人民是“赶考”精神的最大特点。同时也印证了伟人在七届二中全会中所作的判断:“因为胜利,人民感谢我们,资产阶级也会出来捧场。”[2]在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下,好八连依然保持优良作风,为了人民事业坚守岗位,经得起人民群众的考验。伟人提出“赶考”就是希望全体中国共产党人为了人民的幸福而不断前进,将答案实实在在地书写在祖国大地上。
二、伟人诗词中“赶考”精神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革命圣地西柏坡时明确提出:“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3]在新时代,“赶考”有了新的目标和征程,但是“赶考”的初衷始终不变,要求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心向人民、居安思危。“赶考”远未结束,深入发掘伟人诗词中“赶考”精神的时代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一)永不懈怠,不忘初心与牢记使命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是坚定“赶考”的强大驱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4]可以说,只有坚持不懈地为人民美好生活而奋斗,才能更好地诠释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现今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已经完美收官,乡村振兴事业的一系列极具艰巨性和迫切性的重大任务对党组织以及广大党员干部提出更高要求。打铁还需自身硬,必须要永不懈怠地加强自身能力建设,要立足“三农”实际,着力解决脱贫攻坚巩固工作以及乡村振兴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广大党员干部要发挥带头作用,要有使命感、责任感,永不精神懈怠;要弘扬新时代的“赶考”精神,加强自主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不忘入党初心,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带头引领人民群众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赶考”永不止步,我们仍在“赶考”的浩瀚征程中不断前进。因此,全体中国共产党员更应深刻领悟伟人诗词中的“赶考”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积极投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真正做到为人民群众做实事、做好事。
(二)心向人民,人民是时代的阅卷人
站稳人民立场,以人民为中心是“赶考”精神的核心内容。伟人诗词中洋溢着对人民群众的喜爱情感,记挂人民群众的幸福。正如伟人在听闻消灭血吸虫病之后欣喜写下《七律二首.送瘟神》,歌颂全民一心对抗疾病所展现的巨大合力,与人民群众心连心,乐人民群众之乐。“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歌颂中国人民都是新时代的圣贤,把人民群众放在无出其右的地位,认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5]。喜人民群众之喜,忧人民群众之忧,伟人用人民群众的“大我”覆盖“小我”,直达“无我”之境,这正是他对“赶考”的坚定信仰。
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将无我,不负人民。”[6]我们党之所以能紧密依靠人民群众,就是因为我们党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为了人民的幸福和利益而“无我”地奋斗。人民群众的考验是长久且细致的,这就要求我们要将“赶考”精神和“无我”精神了然于心,更加坚定地与人民群众一道前进。要使成绩经得起人民的审阅,就不能斤斤计较“小我”,要以最热诚的态度完成人民群众赋予的职责,心向人民将是永远不变的本色。
(三)居安思危,新的“赶考”永远在路上
忧患意识贯穿于“赶考”精神的始终。伟人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及时察觉到了当时党内部分同志以“功臣”自居的现象,他预见到这股不良风气将会严重破坏人民事业,因此他指出:“你们有许多好处,有很大功劳,但是你们切记不可骄傲。”伟人始终保持着居安思危的“赶考”心态,谨慎对待“赶考”路上的种种潜在危机,将人民的事业看得比自己还要重要。忧患意识应该融入到每个中国共产党人的灵魂之中,在艰苦斗争时奋发向前,在和平年代则加倍留心。时时刻刻保持着警惕心,谨防精神懈怠,以“赶考”的心态继续迎接考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越是取得成绩的时候,越是要有如履薄冰的谨慎,越是要有居安思危的忧患,绝不能犯战略性、颠覆性错误。”[7]新时代我们党带领中国人民一步步不断前进,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推向胜利。工作成绩越骄人,就越要将忧患意识和“赶考”精神融入到血液里,深深扎根于中国共产党人的意识中,将自己锻炼成一块政治钢铁,将党打造成钢铁般的党,在各种风险挑战面前都能以饱满的生机和活力继续战斗。要始终牢记“赶考”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赶考”的斗志不能熄灭,要以天下百姓福祉为自身的驱动力,要将人民立场贯彻到行动上工作上。
三、结语:
伟人诗词中的“赶考”精神在今天也同样充满着生机和活力,新时代要以更自信蓬勃的姿态走“赶考”征程。同时这也启示我们:“赶考”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前进的驱动力,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完善自身建设的精神指南,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所应遵循的准则。现今,我们站在中华民族最接近伟大复兴的历史性时刻,在这人民事业取得重大胜利的时刻更应大力传承并弘扬“赶考”精神,以“无我”的姿态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2]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习近平再访西柏坡侧记[N].人民日报,2013-07-13(1).
[4]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1.
[5]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90.
[6][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9.
作者简介:
彭俊杭,男,(1997.01—),华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戴文敏,女,(1994.0—),华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