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 > 消费行为 > 教育与职业 >

基于PBL教学模式的“质量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

来源:消费导刊杂志社 作者:消费导刊编辑部 时间:2024-04-03    阅读:1046 次  选择字号:T|T

夏萱煜    广州华南商贸职业学院


摘要:近年来,PBL教学模式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并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在“质量管理”课程中,通过PBL教学模式,从教学目标、课堂组织以及教学内容的安排等,推进课程教学改革。现阶段,PBL教学模式的“质量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仍然存在一些不足。本文分析了PBL教学模式下“质量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以及其中存在的不足,并且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实践策略,为PBL教学模式下“质量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PBL教学模式;“质量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0引言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质量管理”课程教学应当将学生的被动教育转变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质量管理”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质量管理”课程的热情,教师应该在课堂中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将讨论法、讲授法、提问法等相结合,促使学生参与到“质量管理”课程教学中,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课程内容变为主动地探索和吸收知识。除此之外,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质量衡量标准,学生的考试成绩已经不再是衡量其学习成果的唯一标准。


1“质量管理”课程教学概述

“质量管理”课程属于管理类专业课程的一种,它的目的在于通过“质量管理”课程教学,学生可以理解、掌握和剖析质量控制的管理理念和综合技术,以及相关工序优化管理和质量控制的工作原理。“质量管理”课程不仅具有很强的理论性,而且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发挥了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质量管理”课程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质量管理的方法、基本理论以及知识体系,并能将所学灵活运用到组织的质量管理实践中,有效解决其中存在的质量问题,切实提高组织的质量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从而提高组织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推动组织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与此同时,“质量管理”课程教学还可以为组织培养优秀的质量管理人才,为组织的质量管理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和动力。

在“质量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将“质量管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质量管理”课程教学的可行性和实用性。因此,为了解决“质量管理”理论与实际应用脱节的问题,教师可以在“质量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相关的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把握质量控制方法。与此同时,可以让学生通过社会调查和社会考察,了解企业在具体的生产流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探索,检验质量管理理论。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质量管理”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要积极探索多种教学方式,以增强“质量管理”课程教学效果,同时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通过参与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等,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与式教学法指的是让学生参与到“质量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启发式教学法是指教师启发和鼓励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案例式教学法是教师在讲解时,结合相关案例,以便加深学生的认识和理解。通过上述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同时使“质量管理”课程教学过程更生动。


2 PBL教学模式下“质量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PBL即Problem-Based Learning的缩写,PBL教学模式指的是以问题为前提和基础,通过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与重要性,不断提高学生自学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思考能力等的一种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将学习与实际情境相融合,通过组织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沟通、讨论和协作,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与此同时,学生可以从中学到知识,并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将PBL教学模式运用到“质量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中,在完善“质量管理”管理课程教学的同时,也可以为其他课程教学提供参考经验[1]。现阶段,很多高校管理专业逐渐意识到复合型以及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性,与此同时,PBL教学模式可以有效缓解当前“质量管理”课程教学所面临的困境。

首先,PBL教学模式下,“质量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可以提高学生参与质量管理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与此同时,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效率。通过PBL教学模式,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大纲相关的研究性任务,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基于相关教学管理的学习内容难度比较大,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学生会逐渐失去学习兴趣,而PBL教学模式与质量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目标有很强的一致性,可以切实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其次,PBL教学模式下,“质量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可以促使学生养成一种积极主动且自主的学习习惯。在教师布置研究性任务时,学生为了完成此任务,在课堂上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的同时,课后也要通过信息采集、处理与分析等来完成相关研究性任务的工作。通过独立自主完成研究性任务,促使学生逐渐掌握信息收集、处理与分析的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有效掌握相关质量管理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然后,通过PBL教学模式,学生可以将质量管理相关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当前,很多学生缺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导致其无法解决实际问题,而PBL教学模式可以缓解与改善学生在这一方面存在的问题[2]。

最后,PBL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增强班级凝聚力。在研究性任务的完成过程中,仅靠学生个人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要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配合和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与此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提高学生充分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3 基于PBL教学模式的“质量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存在的不足

首先,在PBL教学模式下,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在课堂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和导向,教师要通过适当引导学生,辅助学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最终完成任务。但是,在实际的基于PBL教学模式的“质量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中,很多教师因为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缺乏足够的信心,导致其没有把握好引导的界限。

现阶段,仍然有很多教师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过度干涉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除此之外,还有部分教师因为担心学生在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会遇到新的问题和难题,因此,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过度参与其中,导致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难以得到快速提升。

其次,PBL教学模式下,“质量管理”课程教学需要团队里所有学生都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与解决中,促使学生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4]。当前,还是有很多学生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他们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不高,并且没有主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而是被动地接受团队里其他学生传递的信息。

有的学生没有意识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试图凭借个人的能力独立解决所有的问题和难题,还有的学生认为解决当前问题是“质量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没有试图探究新的问题,导致其制定的学习目标比较低。

最后,PBL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质量管理课程学习要以问题为中心,教学问题的质量与学生的学习效果息息相关。但是,在实际的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一些学校和教师没有提高对问题设计的重视程度,导致设计的问题缺乏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因而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参与的热情产生不利影响,与PBL教学的初衷渐行渐远。


4 基于PBL教学模式的“质量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策略

4.1加强PBL教学模式的“质量管理”课程的灵活性

首先,PBL教学模式下,教师要不断优化、调整和创新教学方法,并加强PBL教学模式的“质量管理”课程的灵活性,深化学生的认知。如果教师的教学方法缺乏灵活性,只是简单地将相关质量管理的知识传授给学生,那么学生将无法理解,进而无法将所学进行有效应用。

其次,在“质量管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调整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时安排以及教学组织过程,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成果[5]。通过PBL教学模式,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同时自身的发散思维能力也得以不断提升,充分彰显“质量管理”课程的灵活性。

最后,“质量管理”课程教学是动态的,因此,教师也要不断丰富其自身的知识储备,不断提高随机应变能力,以更好地处理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或“意外”。与此同时,教师灵活应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意外之喜”,可以使学生尊敬老师、敬佩老师,从而促使学生更愿意参与到质量管理课程的学习中。

4.2提高PBL教学模式的“质量管理”课程的有效性

首先,PBL教学模式以学生解决问题为核心,因此,切实提高PBL教学模式的“质量管理”课程的有效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PBL教学模式的“质量管理”课程教学中,教师提出相关质量管理的问题,学生通过分析问题、梳理问题、理清思路等,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更深入、更全面地理解所学的知识,并通过利用所学知识,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认知水平。

其次,对学生来说,将PBL教学模式与“质量管理”课程教学相结合是新颖的、有趣的,因而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相关质量管理知识的兴趣。将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中,学生可以切身感受到相关质量管理知识的魅力。PBL教学模式下,“质量管理”课程教学问题情景的设置在结合课程内容的同时,也可以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等相结合,切实提高课程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最后,在“质量管理”课程教学环节的设计过程中,教师要围绕相关的教学内容,合理设计导入环节,不仅要使学生意识到所学内容的重要性,还要便于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在“质量管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穿插一些相关案例,便于学生理解。除此之外,在课程结束后,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从而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

4.3做好教师的有效引导

首先,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质量管理课程教学的主体,然而在PBL教学模式下,教师的身份发生了转变,学生变成了课程教学的主体,课堂教学由教师的单向知识传授转变为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其引导者的作用。

其次,PBL教学模式下,教师仍然是重要的构成因素,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与此同时,PBL教学也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质量管理课程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掌握基本的教学设计技能、听课技能、说课技能以及课堂教学技能外,还要扮演好其“引导者”的角色。

再次,在质量管理课程教学开始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促使学生就问题开展相关的资料收集工作以及小组的交流、讨论。与此同时,教师切勿过度引导学生,使学生感受不到学习和思考的乐趣。

最后,在学生解决问题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认知进行积极、有效引导,通过为学生提供相关的意见和建议,鼓励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深入思考,并总结经验,促使学生可以逐步解决问题。

4.4增强学生的有效参与度

在“质量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中推行PBL教学模式,要注重增强学生的有效参与度,以提升学生的个人能力,提高课堂质量。

首先,针对质量管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学习能力水平,与此同时,也要掌握学生的认知水平。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情况,优化和调整教学方式和教学进度,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学生的充分参与夯实基础。

其次,PBL教学模式下,质量管理课程教学的问题设置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问题的设置要具有真实性、科学性、开放性以及适用性等原则,促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质量管理课堂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愿意主动学习质量管理相关知识。

再次,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要组建学习组织,并明确分工和任务,实现人尽其才。与此同时,要加强学生之间的讨论和协作,学生可以自由发表其对问题的看法以及见解,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除此之外,教师也要结合学生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小组进行适当调整,促使学习积极性高的学生可以带动课堂活跃度不高的学生,为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创造良好的环境。

最后,PBL教学模式下,通过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以及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及时评价,促使学生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自己,从而可以有针对性地不断提升自己,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学习参与和行为参与。


5结语

综上所述,鉴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效果不理想,很多学者和教师开始关注PBL教学模式的实践与应用,他们开始积极探索PBL教学模式在提升教学质量等方面的积极意义。PBL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以及认知学习能力等,提升学生的认同感和满意度。通过提高PBL教学模式的“质量管理”课程的灵活性和有效性、教师做好有效引导以及强化学生的参与度等,能够不断优化和完善PBL教学模式下“质量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和实践,进一步探索PBL教学模式下“质量管理”课程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福宇,王洪凯,潘洪艳.PBL教学模式在高中数学概念教学中的策略研究[J].中学课程资源,2022,18(08):18-20.

[2]郑长庆.PBL教学模式在中职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探究与实践[J].试题与研究,2022(17):107-108.

[3]陈振鹭,张茜娅.基于翻转课堂的质量管理课程教学模式构建研究[J].大学,2021(27):68-70.

[4]吕述权,杨文婷,吕凯波.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课程的PBL教学设计[J].广东化工,2020,47(15):220-221+231.

[5]皇立卫,孙兰.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课程教学思考[J].广东化工,2020,47(22):15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