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岗位津贴制度问题与对策研究
张家悦 锦州医科大学
摘要:在高校日常运营与发展过程当中,岗位津贴制度的科学制定与执行情况,直接影响着人力资源管理的效能水平。但是,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当前的高校岗位津贴制度实施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不足。因此,有必要聚焦高校岗位津贴制度问题的主要表现,探讨今后优化发展策略。
关键词:高校;岗位津贴制度:问题;对策
0 引言
在高校人事制度向前推进的过程当中,需要不断从顶层设计出发,在制度层面进行系统优化。只有以制度为基础,进行层层落实与推进,提高分配制度的科学性,才能够发挥出制度所具有的引领性作用。本文聚焦高校岗位津贴制度建设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探讨其在未来的优化发展方向,对于促进高校人事制度,尤其是岗位津贴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1 高校岗位津贴制度实施现状分析
在市场经济不断深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基于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挖掘高校教师自身的潜力是新时期我国高校岗位津贴制度优化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从综合层面来看,我国高校岗位津贴制度已经取得较为显著的进步[1]。
1.1教师岗位津贴标准水平不断提高
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完善,高校教师在经济待遇水平方面获得了不错的发展。无论是在岗位津贴发放的数额方面,还是在岗位津贴发放的比例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教师岗位津贴制度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提升教师岗位工作的积极性,提升教师队伍的稳定性,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2教师岗位津贴制度的公平性不断提升
任何制度的制定与实施都需要建立在公平与公正的基础上。只有以公平为基础,进行岗位津贴的计算与发放,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岗位津贴制度所具有的激励效果。从整体上来看,我国围绕高校岗位津贴制度的建设目标,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性文件,为各个高校进行岗位津贴制度的优化调整指明了方向。从实际效果来看,教师岗位津贴制度的公平性也在不断向前推进。
1.3教师岗位津贴制度的覆盖面不断拓展
教师岗位津贴制度的主要出发点是提升广大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围绕绩效考核以及相关制度的落实等方面,也在逐步实现范围的拓展。例如我国中西部地区高校教师岗位津贴制度的覆盖范围相较于原有的范围已经有了很大的扩展。这些扩展不仅是教师岗位津贴制度发展的主要方向,也是未来不断实现发展的重要思路。
1.4津贴与绩效挂钩,注重适度放权
在高校日常的人事管理过程中,适度的放权不仅可以进一步解放管理资源,优化管理结构,还可以为人才激励工作的高效开展提供更多可能性。在这一背景下,无论是在津贴制度与绩效工资挂钩方面,还是在具体的放权管理方面,都将整合优势资源作为发展的一个重要思路[2]。
2 高校岗位津贴制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岗位津贴制度在制定与执行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到高校相关岗位的特殊性以及具体的考核标准。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一些高校在岗位津贴制度的具体实施中,还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2.1津贴制度标准体系有待完善
在日常的人事制度管理过程中,岗位津贴制度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围绕岗位津贴制度的相关目标要求,完善津贴制度标准体系,具有十分关键的现实意义。从目前来看,我国一些高校在岗位津贴制度相关标准等级划分以及具体的实施范围等方面还存在着不够完善的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发展中进一步进行优化与提高。只有系统地围绕岗位津贴制度标准体系现状,针对性进行优化与发展,才能满足新时期高校岗位津贴制度的发展需求[3]。
2.2岗位津贴制度的竞争性有待提高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发展大背景下,高校岗位津贴制度不仅需要体现其公平性,还需要体现其所具有的竞争性。围绕不同岗位进行相关考核标准的细化和明确,通过这种方式来发挥岗位津贴制度在人才引进、人才激励以及留住人才等方面所具有的作用和价值。相比较而言,我国一些高校在自身岗位津贴制度的竞争性方面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一刀切”现象。这不仅影响了岗位津贴制度作用的发挥,还影响了整个人事工作管理效率的提升,需要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进行优化与改进。
2.3岗位津贴制度执行环境有待优化
任何制度的执行都需要建立和完善相关执行体系,其中包括必要的组织框架、相关结构资源。以制度执行作为目标,优化执行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必要性。从目前来看,高校在岗位津贴制度执行的硬件环境以及软件环境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效果。但是,从长远来看,在津贴制度制定与执行的人性化环境建设以及相关文化氛围的营造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短板与不足。这也是影响当前高校岗位津贴制度向前推进的一个主要因素。
2.4岗位津贴制度监管体系有待完善
在当前的高校管理过程中,干净管理、纯洁管理应该是管理优化升级的一个重要方向。岗位津贴制度涉及高校员工的切身利益,更考量高校管理体系的正确性与纯洁性。从目前来看,部分高校在岗位津贴制度执行的监管体系方面还存在一定不足,容易造成内部腐败[4]。这不仅影响岗位津贴制度自身的执行效果,对整个高校优化管理体系也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3 高校岗位津贴制度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
3.1对制度建设重视不足
一些高校无论是在岗位津贴制度的执行方面,还是在制度的执行效果方面存在着较大的提升空间,其主要原因是高校相关领导对岗位津贴制度的制定与执行存在思想重视不足的问题。围绕岗位津贴制度以及具体执行所需要的人力资源相关制度的制定重视程度不够。这极大地影响了高校岗位津贴制度的进一步落实。因此,在今后的高校岗位津贴制度具体发展中,还应该在必要的思想层面提高重视程度[5]。
3.2相关人才不足
高校岗位津贴制度执行过程中,围绕岗位的绩效考核以及具体津贴落实标准建设等方面,需要建立在较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基础之上。高校拥有着较为丰富的人才储备,但在专业人才的引进、岗位津贴制度相关人才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这一点是导致高校在岗位津贴制度具体发展中存在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需在今后的发展中进行针对性改进。
3.3岗位津贴制度保障不足
在高校岗位津贴制度的具体发展中,组织保障、制度保障、文化保障、人才保障都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相比较而言,我国一些高校在自身岗位津贴制度制定和执行所需要的人才建设以及人才管理方面依然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体绩效考核以及津贴岗位制度的优化与发展。
4 高校岗位津贴制度优化发展策略
4.1明确岗位津贴制度管理目标
在今后的高校岗位津贴制度优化发展过程中,应将科学发展作为一个重要落脚点。围绕岗位津贴制度制定的原则、规律等应积极践行。尤其是强化顶层设计和闭环管理。高校通过明确自身制度管理的目标,为今后高校岗位津贴制度综合发展指明提升方向。需要指出的是,在明确岗位津贴制度目标过程中,需要将长远目标、中期目标有机融合在一起。以目标为导向,来优化预定的发展思路。另外,高校所采取的岗位津贴制度方法、相关理念以及具体标准也都应借助严格、系统的岗位培训来落实到位,让每一个岗位津贴制度参与者在自身知识储备和专业技能方面能够胜任要求,从而提高整体的岗位津贴制度水平。
4.2明确岗位绩效考核标准,提高公平性
在今后的高校岗位津贴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中,应该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相关考核标准。根据不同院校、不同岗位的实际需要,在考核内容方面以及考核的时间节点方面进行系统地优化。特别是考虑到绩效考核的激励性和无形资产所具有的价值性。通过这种方式最大程度地整合高校岗位绩效考核以及岗位津贴制度所具有的互补性作用,为今后的高校岗位津贴制度整体公平性的发挥,奠定良好的基础。另外,还应该围绕岗位津贴制度中的相关环节以及必要的制度体系等方面进行统一。通过这种强有力的支持来为今后的岗位津贴制度体系发展和完善奠定基础[6]。
4.3提高高校岗位津贴制度的竞争性
在今后的高校岗位津贴制度的优化发展过程中,应将竞争作为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准。在营造良好的竞争氛围基础上,设立末位淘汰制以及优选制度。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教师参与岗位竞争的积极性。在具体的末位淘汰制度执行中,应该注意考核结果以及考核过程的融合,更大范围地实现岗位津贴制度竞争作用的发挥。此外,高校还需围绕竞争的原则、竞争的目标等方面进行系统地推进,引导员工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意识。围绕不同员工在不同的工作阶段所呈现出来的波动与表现进行相应的岗位津贴制度跟进。其主要出发点是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只有这样,在今后的高校岗位津贴制度发展中,才能获得更全面的人才资源支持[7]。
4.4优化岗位津贴制度环境
在今后的高校岗位津贴制度优化发展过程中,还应该在现有基础上,不断地对岗位津贴制度制定和执行所需要的硬件环境、软件环境等方面进行系统完善。特别是融入新时期大数据、云计算和相关智能辅助手段。通过这种方式来整合资源为高校岗位津贴制度资源的进一步优化创造有利条件。另外,还应该加大必要的文化宣传力度。通过以文化为媒介,借助校园网络、公众网络等方式,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到岗位津贴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中,从而形成良好的氛围,满足新时期高校岗位津贴制度不断推进的目标需求。
4.5完善岗位津贴制度监管体系
岗位津贴制度的监管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不仅需要在监管资源整合方面加大力度,还需在监管人员布置以及监管岗位设置等方面进行系统地优化与组合。通过这种方式来最大程度地应对新时期由于监管不足还可能造成的挑战。需要指出的是,在进行岗位津贴制度的监管中,应该将内部监管与外部监管融合作为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并形成良好的互动局面,为今后高校岗位津贴制度的优化发展,提供更大的助力。
5 高校岗位津贴制度发展展望
在未来的高校岗位津贴制度发展中,将会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趋势。
5.1高校岗位津贴制度激励性将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高校岗位津贴制度其主要出发点是激励和提升广大教师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围绕岗位津贴制度的相关标准、等级划分等也将会得到进一步明确。通过这种方式来进行细分,为今后高校岗位津贴具体发放提供方向层面的指引,其激励效果也将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5.2高校岗位津贴制度的人文性将会得到进一步优化
高校在管理过程中,注重以以人为本相关管理文化的渗透和融合,这也是未来高校岗位津贴制度优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在这一背景下,高校岗位津贴制度的人文性,不仅体现在过程方面,也体现在整个岗位津贴制度实行的结果方面。通过两者的结合,为整体高校岗位津贴制度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支持。
5.3高校岗位津贴制度监管体系日趋完善
今后的高校岗位津贴制度,特别是人力资源制度以及相关财务制度的优化发展过程中,监管体系包括相关风险的监管内控体系等方面,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完善。无论是监管的力度方面,还是监管的效果方面都将会得到更大层面的提升。
5.4高校岗位津贴制度的普适性不断提高
在未来的高校岗位津贴发展过程中,普适的主要标准是不断满足新时期高校向前发展的目标要求。围绕标准的制定以及标准的实施等方面,将会进一步结合具体岗位、具体院系权力也将会得到进一步放宽。这为今后整个高校岗位津贴优化以及高校岗位津贴制度的科学性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总之,在未来的高校岗位津贴制度发展过程中,围绕公平合理、纯洁透明等方面将会得到进一步提升。这也是今后高校岗位津贴制度不断向前飞跃的一个重要条件[8]。
6 结语
在当前的高校向前发展过程中,积极优化管理资源,提升高校管理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岗位津贴制度是高校整体制度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本文系统地分析当前高校在岗位津贴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中存在的一些不足,指出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今后的优化发展策略。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有助于推动高校岗位津贴制度相关体系研究应用的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鲍荣禹,单虹,付发泰.薪酬体系改革背景下岗位津贴制度优化对策[J].现代商业,2022(23):40-42.
[2]陈育芳.新形势下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探索[J].中国人事科学,2022(01):9-16.
[3]王景山.基于岗位设置探讨高校人事制度改革要点[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1,24(18):145-146.
[4]张则月.我国高校人事制度的演变发展与改革建议[J].人才资源开发,2021(13):38-39.
[5]彭哲. 基于教师发展视角的地方高校人事制度改革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21.
[6]张余威.大数据时代高校人事制度改革与人才队伍建设探索——评《高校人事制度改革与教师队伍建设》[J].科技管理研究,2020,40(23):265.
[7]朱宝善.人事制度深化改革视域下高校人事管理的探索与思考[J].科教导刊(中旬刊),2020(32):11-13.
[8]杨杰,李慧卿,李巧丽,彭翮翔,赵莽莽,柴琴剑.新形势下高校校内岗位津贴制度优劣性及破解策略研究[J].河北企业,2020(09):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