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课程思政的价值生成及实现路径分析
马彬彬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 濮阳 457000
摘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课程思政建设要在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在此背景下,文章分析了高职院校数学学科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究和思考在高职院校开展数学课程思政教学的相对优势和有利条件,探索高职数学学科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路和做法,以案例的形式分享了如何通过思政元素的融入发挥高职数学课程“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高职;课程思政;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高职院校育人目标实现的关键在于发挥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功效,即通过隐性渗透,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中,寻找两者之间的契合点,科学精准设计,从而寓思政于课程,交融互促,相得益彰。面对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课程覆盖不全、未形成模式体系,师资育人意识不足、思政素养不够,教学设计碎片化、有效评价缺失等问题,高职院校必须探索出合适、有效的课程思政实施模式和实践路径。
2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高职学生面临的挑战及现状使“课程思政”建设迫在眉睫。一是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各种思想文化通过网络等多种渠道传播,文化交流频繁、复杂,其中一些非主流的文化对高职学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另外,市场经济运行中,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潮对高职学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冲击,高职学生自身分析能力和辨别能力较弱,容易受负面因素的影响。二是部分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功底薄弱,学习主动性不强,对国家大政方针政策、行业发展趋势等了解不够全面深入,思想政治素质不高。三是自我管理和约束能力弱,容易沉迷于网络生活,未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四是耐挫折能力弱,怕吃苦,缺少毅力。从以上高职学生的现状不难看出,高职学生迫切需要教师及时给予价值方面的引领和思想行为方面的引导和帮助,而这项工作单靠思想政治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是远远不够的,无法达到预期效果,需要各类课程教师协作联动,通过“课程思政”建设实现同频共振、合力育人。
3 高职高专院校开展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
3.1 高职对课程思政的重视程度不高
高职的职业教育偏重于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对思想政治教育不够重视,对课程思政体系的构建也不够关注,这就导致了部分高职高专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比较落后。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对课程思政的认知尚浅,甚至存在着认识模糊的问题。而对课程思政格局认识不清,就无法实现协同化育人,更无法创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最终导致一系列不良现象的产生。比如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孤岛现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封闭现象等等。这些问题都不利于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更阻碍了我国课程思政教育体系的构建。
3.2 教师思想政治素质不高,“课程思政”实施能力弱
教师是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的决定性要素。专业课教师、综合素养课教师的专业素质都很强,但受所学学科、专业的影响,部分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有待提高,表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不深,未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党的创新理论成果了解得不够深入和系统,对时政新闻、国家方针政策关注不够,这会直接影响各类课程教师对思想政治元素的挖掘,也不利于各类课程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教师无法将思想政治元素有机融入到课程教学当中,育德能力稍显不足。
3.3 学校缺少顶层设计,协同育人领导体制和管理机制尚未构建
部分高职院校对“课程思政”建设重视程度不够,缺少顶层设计,未自上而下建立党委书记、院长领导下的协同育人领导体制,未成立“课程思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进行明确分工,导致各部门、教师并不明确“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是由哪个部门牵头,由谁来考核和督导,由谁来具体推动和组织实施。另外,学校对教师教学的考评机制仍然沿用老办法,育人导向不突出,没有突显对教师育德效果方面的考核,对育德效果的绩效评价也没有建立明确的奖惩机制,因此,部分教师口头上提倡“课程思政”,但在实际教学中并没有积极主动地研究和落实。
4 高职开展课程思政的路径分析
4.1 提升对课程思政的重视程度
高职高专院校要推进课程思政发展,就必须理念先行,只有不断地更新本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才能有效推动课程思政教育体系的构建。高职高专院校作为课程思政开展的营地,领导层首先要提升自己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同时还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传达给各层次职工,提升各部门员工对“大思政”格局的整体认知水平。比如,高职高专院校可以积极开展课程思政主题大会并组织教师参加,在会上传达课程思政相关理念。另外,还可以积极聘请思想政治教育专家在校内开展讲座,营造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教学氛围,引导全体教职工投身于课程思政教育体系的构建工作中。
4.2 重视师资培训,使“课程思政”队伍道术兼备
“课程思政”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多的可能空间,但也对专业课程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挑战。专业课程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主体,直接影响着立德树人的成效。目前,“课程思政”教师队伍良莠不齐,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专业课程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不够,育人意识淡薄。部分专业课程教师思想上存在认知误区,缺乏“课程思政”意识,认为思政课务虚,在教学中只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和学生技能水平的提升,把德育看作是额外工作。第二,专业课程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课堂教学的能力和水平有限。术业有专攻,将专业教育与德育工作有机融合是专业课程教师的短板。部分专业课程教师狭隘理解思政课程,把握不好哪些内容属于思想政治教育,提炼不出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即使有心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也无法有效地将学科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
4.3 和企业文化结合,进行思政教育
现在加强学校和企业的合作,企业文化渗透到了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的方方面面。设立冠名班以及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建立混合师资团队以及成立项目工作,学生的毕业顶岗实习等,都是学校和企业的深度合作。在具体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过程中,学生也会感受到企业文化,这是不可避免的。所以高职院校要重视设立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把这一目标和企业的文化有效结合起来,注重吸收优秀的企业文化,把企业优秀的文化放入到思政教育的课堂上,让思政教育具有现实意义。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要选择共性的元素来开展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的教育,要把学生的专业课程和职业道德结合起来。比如说正直,诚信,创新,创业等等,把企业的行为准则,精神以及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引进课堂,让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就能够接受到职业教育,为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工作当中,进入企业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带领学生进行实习的过程中,通过企业工作人员的引领和指导,让学生深深的去感受到企业文化,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4.4 构建各类课程教师协同育人平台,加强交流与合作
1.教务处牵头,定期组织召开“课程思政”建设研讨会。邀请主管教学副院长、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课教师、综合素养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人员参会,大家从不同层面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研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分享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经验。2.搭建“思想政治课教师-专业课教师”集体备课平台。思想政治课教师定期深入教学分院,与专业课教师共同挖掘思想政治元素,共同研讨如何将思想政治元素与专业课教学有机融合,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3.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协同育人资源共享平台。通过超星学习通、微信公众号、QQ群、网站等媒介,建立网络思政教育资料库。教师不定期上传最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料(时事新闻、党的创新理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简本等)、“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相关资料(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课程思政教学指南、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获奖微课、教学视频等),各类课程教师共建、共享教学资源。
5 结束语
高职院校育人目标实现的重点在于专业课程中的思政教育融入。而课程思政实施的关键在于科学的教学设计、有效的效果评价、优良的师资素养、健全的保障机制。通过探索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模式和实践路径,不断提升其内涵发展水平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尹继明,仝晓芳.课程思政教育和工匠精神培育耦合策略的研究[J].教育科学论坛,2020(09):56-60.
[2] 张杨.高职院校深入推进“课程思政”教学建设的若干思考[J].现代职业教育,2020(07):136-137.
[3] 陈爽.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J].西部素质教育,2019,5(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