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 > 消费经济 > 经济与法 >

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演化

来源:消费导刊杂志社 作者:消费导刊编辑部 时间:2022-06-27    阅读:1052 次  选择字号:T|T

袁丽丽     吉林广播电视台    


摘要:本文的研究目的主要是对目前我国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研究工作展开全面整理,对治理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出具有较高有效性的策略对这些问题进行逐一解决。通过对相关内容的深入分析和具体框架的建立,从舆情传播、舆情监测、舆情控制、舆情应对、舆情治理等各个方面入手,对现有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效果进行进一步优化。将技术导向作为主要研究突破方向,对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监测技术和分析技术进行不断完善,从而有效实现多维度、协同治理的目标。本文针对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演化方向和治理效果展开详细分析,为我国社会稳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


引言

在我国社会现代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以及信息技术能力不断深入的环境下,互联网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生产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元素之一,使人们通过公共网络进行意见表达的密度和数量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上升势态。因此相关人士不仅要对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演化相关工作给予足够重视,还要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明确了解导致相关问题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采取多样化的措施将这些问题妥善解决,从而使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具有的消极影响最大程度降低,能够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一、大数据的挖掘

在对大数据信息进行挖掘的过程中,应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合理延伸,特别是在目前业务的五大研究取向中,仿真模拟、主题挖掘、系统分析等大部分针对突发公共事件展开的定向研究结果表示,都是以政府网站留言数据以及微博平台数据为基础进行分析,其中以微博数据作为研究基础的情况趋于成熟。但是伴随着微信公众号、微信朋友圈等多元化直播平台的诞生,使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相关数据在频率和数量方面急剧增加,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我国网民传递社会热点、分享自身想法的主要平台,用户所使用的社交工具逐渐朝着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方向发展。所以在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未来变化以及发展过程中,应该加强与各种网络平台公司的深度沟通和有效合作,对熟人之间的信息传播、信息分享、网络舆情的演变进行深入挖掘,对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在各种社交平台与媒介交叉影响下具有的演变规律以及发展方向进行全面探讨。因此相关人士应该加大综合分析多元化社交媒体平台数据的力度,通过对意见领袖、网民类型、热点主题等话题的情感分析,对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内容准确掌握。从而对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具有的传播因素、扩散因素、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使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发展和演化得到精准监控与有效引导。

二、建立网络舆情监测预警机制

以前选择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方式,是在舆论已经发生以后,将相关内容屏蔽,降低舆论影响力,这样的处理办法,具有严重的缺陷。如果舆论比较严重,已经超出了控制能力范围的话,此时,就需要大量的辅助资源进行综合治理、整顿,不但浪费了不必要的社会资源,而且使政府自身对群众的公信力大打折扣,严重降低了政府的管理效果。现如今,社会中的恶性舆论在互联网社会环境中,具有快速的传播效果,能够对社会的稳定发展造成严重的阻碍,但是针对这些恶性舆论,我们也有对应的解决办法,从恶性舆论的根源入手,对其展开管控。在管控过程中,通过对各种技术具有作用,加以合理的运用,能够更好解决恶性舆论带来的问题。比如,将大数据技术结合到对互联网新闻传播的监督、管理中,在网络平台中,组建一套完善的预警机制,对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进行判断,杜绝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大面积、大规模发生。在规范网络舆论立法方面,应构建包括一般性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三者相结合的网络立法体系[1]。

三、网络新闻媒体要坚守底线,勇于担责

互联网时代各种信息迸发,加之各种利益和诱惑纷至沓来,这对新闻媒体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仅要对发布每个新闻的真实性严格把关,还要对为此形成的社会舆论担责。因此,互联网时代的新闻媒体人要注重信息本身的真实准确性,未经核实的信息一律不发,注重新闻事件的客观性和多面性,针对热点事件发表有深入、不流俗、有见解、不迎合的观点,这是对新时代新闻人最基本的要求。互联网时代的新闻媒体还要勇于担责,包括社会道德责任、行业纪律责任、法律责任。在谈及责任时,利益是责任最大的威胁。长此以往,在这样的环境中,广大受众的观念、想法,能够以最快的速度被新闻媒体接收到,显得非常关键[2]。

四、提升公民的网络新闻信息识别能力和信息素养

互联网时代的新闻传播的内容丰富多样,受众更是多元化。公民在面对如此浩瀚的新闻信息时,显得有些盲目和不知所措。大量的新闻报道淹没了网友的理性判断,究竟哪个信息才是真实的,哪些信息是客观的,哪些信息是科学的,网友们时常无法做出判断。网友盲目的选择和传播信息,会导致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偏差的产生。所以,网友应该学会运用网络,学会辨别信息,学会理性的交流互动。

结束语:

根据以上针对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演化方向效果优化途径,展开的详细分析和系统性研究,我们能够更加明确的了解,虽然近几年来我国对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研究力度逐渐提高,具有的研究成果也比较丰富,但其研究基础都是以政府实际需求为主。因此为了使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治理工作的开展能够有据可依,不仅要打破原有以技术导向为主的研究方式,还要对具体研究领域进行合理拓展,结合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具有的不同特征,从多角度入手,提高研究方向的综合性和系统性,从而为我国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研究成果的进一步完善提供积极帮助。


参考文献:

[1]曾润喜,陈创.涉民族类网络辟谣舆情传播过程中不同主体治理行为实证研究——广州电视台新闻频道的发展路径[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38(01):22-26.

[2]李勇,何玉花,蔡梦思,等.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对比分析及有效策略研究———以上海踩踏事件和深圳滑坡事件为例[J].情报杂志,2018,37(04):9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