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经济法责任的构成要件及承担方法
陶利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摘要:经济法责任构成要件中,法律规定的内容与社会生活实际是紧密相连、不可分离的。经济法责任是指法律对违法的民事行为所承担的刑事和行政方面责令停产停业等造成严重后果,依法应当追究相关行为人或者其监护人相应损失及弥补受害人经济损失,并使国家工作人员受到损害时可以行使法定权力来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经济法责任构成要件中,既包括违法性原因,也包含道德判断能力方面的要求,法律规定了违法行为产生的结果以及违反者应当承担的相应条件。本文从构成要件的角度,结合经济法责任内容,探究分析法律规定与社会生活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关键词:经济法;责任;构成要件;承担方法
0 引言
经济法责任构成要件是指法律关系主体在进行民事活动或者作为行政行为的时候,应当负担相应的法律后果,该承担的是否侵权、损害赔偿等问题。经济法责任构成要件中,存在着诸多法律问题,如主体的主观过错、客观违法性标准以及自由裁量权等[1]。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发展和改革推进了社会转型期的进程,在这种形势下产生了一些新类型经济关系,如垄断与反竞争、市场失灵行为等。这些新型矛盾会给我们现行立法带来一定程度的冲击;同时也对司法实践造成困难,导致法律无法解决现实问题而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1 经济法责任概述
1.1经济法责任的概念
经济法责任是指国家法律对企业违反规定的行为进行刑事处罚,并以违法所得额作为标准,来确定行为人所应承担的民事或行政后果。经济法责任具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从形式上看,第一类就是一般性问题由法院作出判决、裁定和定夺;第二类包括特殊情况下也可由法官根据不同类型案件具体分析决定是否适用该法律规范;第三类是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相应法规对违反规定行为进行处罚,并受其影响而做出的其他违法行政处分等。经济法责任包括对法律行为进行规范、限制和制裁等行为,它是一种社会道德意识,也可以说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它要求我们以身作则,在正确的价值导向下,践行自己内心对于利益相关问题的判断。经济法要明确价值追求或者权利义务关系冲突时选择何种方式来实现其应有权益或者履行的责任;同时又要对法律行为进行限制和制裁,是一项十分复杂、庞大且系统化的工作[2]。
1.2经济法责任与法律责任的关系
法律责任是指违反了社会公德或公共利益、他人合法权益和其他相关规定时,国家或者集体有权对其进行追究。二者之间密不可分、相互联系,“违法”二字一直占据人们眼中。在当今法治建设中我们所遵守的是宪法精神以及社会主义制度下依宪治国之原则,这要求公民有法可循;同时也因为法律具有滞后性的特点而无法与时代相适应等原因导致经济领域出现大量问题。在法律责任中,经济法是唯一具有强制力的规范性文件。而法律责任则作为一种特殊种类,一般情况下,一个主体既可以实施行为也能够承担结果;同时又要有一定程度义务进行权利和利益的分配。一方当事人必须对自己造成的损害负相应赔偿责任,这种侵权行为主体还具有不特定性、偶然性等特点,所以法律责任中经济法是唯一具备强制力来保护另一方权益的法律。经济法责任与法律责任是一对概念上的关系,两者在本质方面还是存在着必然联系,但是由于二者之间又有着明显不同,因此经济法责任的承担方式也应该有所不同。
1.3经济法责任的功能
经济法责任能够预防和惩治违法犯罪。经济法责任的功能主要表现在通过对社会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实现节约型生产方式,提高单位产品质量与数量等。经济法责任能够促进企业自身管理能力提升。法律制度中明确规定了违反相关义务行为所应当承担的后果,从而防止滥用职权或以权谋私现象发生;经济法责任还能预防和惩治犯罪及减少违法犯罪行为产生的可能性、降低社会成本并有效打击非法垄断行为等。经济法责任还能对利益主体进行保护。法律规定,特定债权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请求法院强制执行或者要求其他人履行义务。如果没有明确规定或约定不允许实施某项债务时,该权利具有强制性与专属性特征;法律上禁止任何人滥用其自由裁量权来行使这一权力;只有在当事人之间存在利害关系的情况才能被认定为民事行为责任主体。“法律规定了一个社会或数个人对他所应负有的义务,而该权利又由债务人来享有,这是一种以金钱来衡量当事人之间存在利害关系为标准”。所以说如果把经济法规中规定得过于宽泛的话就会造成司法实践上处理问题时难以实现[3]。
2 经济法责任构成要件
2.1经济法责任构成的含义
经济法责任的承担是指当事人对违法行为所应负的责任,在法律上,它属于一种民事法律关系。经济法主体要有能力来判断其是否构成了相应地侵权行为;如果不能辨别出自己没有义务或者故意不履行职责则要求承担违约方对损害赔偿损失的全部或部分责任,也就是所谓“违法归责”原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和个人在一定限度上具备使用社会资源、获取正当利益、保障公共安全与财产不受侵犯等职责;而作为生产者或经营者来说也需要遵守相关规定来为自己谋取合法权益,保证经济法责任构成要件是法律关系中不违反公平原则或者其他违法义务的部分。只有当经济法具有明确性、强制性和概括性等特征之外的其他特点,才能成为法律规范。但是由于社会生活中出现了许多种情况,导致各种变化多样且难以用具体条文进行描述或解释,因此很难将其认定为刑法上规定的特定罪名以外承担刑事责任之事。
2.2经济法责任构成要件的条件
一是法律关系主体。在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法律关系主体依法负有特定管理义务和履行职责,承担民事、行政甚至刑事等各种具体权利。二是可抗辩性与确定力之间必须具有因果联系。不可抗辩原则要求在同一案件中两个当事人都同时具备了一定程度上合理理由时或者双方当事人均无过失即可承担责任。客观存在中,社会实践活动及其结果与人类道德相违背或不合法所导致违法行为之间应具备直接因果联系。三是主观要件。判断经济法责任的构成要素中是否存在违法行为,是认定经济法律关系内容准确与否,能否有效地对损害进行赔偿的一个重要标准。在我国司法实践当中由于法官自身素质及其他各种因素等影响其判定结果。四是违法性,经济法责任认定的首要条件是存在大量的不实记载、遗漏事实等情况,这些虚假或遗漏,违反法律的相关规定,侵害了他人的合法权益以及国家的有关利益。
2.3经济法责任构成的一般对象
经济责任构成的主体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在我国,法院审判案件主要有以下三类:第一,人民法院审理因违法失职造成的民事赔偿诉讼案件;第二则为对不履行或未依法执行职务而给当事人及其他人员造成人身伤害或者财产损失等非刑事性社会损害案件;第三类即由司法行政部门工作人员以及人民检察院总负责人任免行政机关在行使职权时未承担相应责任的案件。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一般认定企业是国家工作人员,也应当属于职工。但是法律没有规定“其他人员”可以成为承担经济法责任的主体。企业负责人和相关职员指的是依法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必须具备相应资格条件以及履行职责能力的人,需要由其担任或者负责任免事项等内容时,该单位要具有独立法人地位。
3 经济法责任和经济法承担的因果关系与赔偿责任
3.1经济法的内涵
经济法的内涵是指法律关系中所依据的主张,即法律规范在适用过程和产生效力时所受到的限制。经济法主体地位平等,享有的民事权利与承担的责任之间相互对应的权利义务关系应当属于特殊利益体而非一般性权益。因此当一方当事人违反了该规定后,其行为就应该被认定为违法行为,受损失方应负有相应赔偿请求权、知情同意权等权力,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经济法责任的承担既包括法律本身存在和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问题,又有基于该理论基础之上产生或提出新类型法律关系。在这个过程当中,既有可能出现由政府相关部门对其进行干预、行政裁决等行为;也有因其他主体作出违法或者不当履行义务而导致自身利益受到损害。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经济法责任是指为了实现一定公共管理目标和维护社会稳定所必须负起的具体职责与相应要求承担的民事或刑事法律后果。
3.2经济法承担与因果性
经济法责任的构成要件中,因果关系是唯一确定性因素。所谓“正反”,指的是法律对一个行为所引起的后果具有绝对效力。当行为人实施了某项不法举动,但与损害结果之间存在矛盾时就可以认定该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间没有关联;而如果这种问题在不存在特殊原因或者其他因素作用下依然成立的话则会被认为构成犯罪,从而承担责任人也应当负有相应的刑事处罚和行政处分等。因果关系是客观事物之间的一种普遍联系,而不是单纯存在着。在法律责任中,如果某一事实具有其他相同之处或不同点时就应当认定其与其他相似事由有一致或者不一样利益。经济法承担就是对同一个问题所做出唯一决定并予以否定性评价和最终决断的过程;也可以说是将一个复杂矛盾转化为若干种不同结果进行处理、分析比较的全过程。
3.3经济法承担的因果关系之比较
在法律责任的承担过程中,如果没有因果关系,则不可能确定一个人是否具有相应的条件能力。但是对经济法而言并不能完全正确地判断出其行为与损害之间存在直接或者间接联系,因此就需要举证证明一两个事实间有必然联系才能够成立真正意义上经济法律责任应当是造成受害人死亡或财产损失、物质转移之原因和根据等方面因果关系之规定才能承担赔偿责任,而不能全部由法院的裁判结果来判定。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经济法具有双重性的特点,即既是结果,又是过程。也就是说当一方当事人违反了法律规定时,就认定损害事实存在因果关系。但是由于这种违法行为往往与造成的后果之间没有必然联系但二者间有较强相关性、同时也带有一定矛盾和利益冲突等特点而导致无法进行准确归责处理分析,从而使责任主体不具备可预见或可以避免的可能,因此对主观过失难以加以追究,这在实践中很容易引发经济法上因果关系认定错误进而影响司法公正。
3.4经济法承担的因果关系及依据
经济法的因果关系,是指由于某一法律事实与另一个概念或理论所具有的关联性而引起该法律事件发生、发展及消灭的过程。在具体判定时应当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当事人是否存在合法有效且能证明其行为无效或者不能使自己利益受到损害的依据;(2)对不确定事项作出判断和适用时要依据哪种标准做出分析,并以此为前提条件进行认定;同时又要根据事实情况的变化而及时加以调整或修正法律关系。在经济法中,因果关系的认定是指判断是否具有民事法律责任承担能力。如果行为人实施了危害行为就应当对其造成损害后果进行赔偿。所以,只有当行为人所做违法侵害结果与不法利益间存在直接利害关联时才能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从而请求停止生产、偷盗或抗销商品等侵权行为;若因客观上有一定程度的过错致使经济法受损或者损失扩大则要求承担相应责任甚至可以采取替代责任来弥补受害人受到的损失。
4 经济法责任的承担
4.1经济法责任的性质
经济法责任性质的界定是一个法律问题,因为它不是一种单一的法学理论,而是与其它学科相交叉渗透而形成。只有明确经济法责任主体所承担的是何种法律关系,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法治”或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赋予我们更多权利义务才算成为有价值之所在权。经济法责任性质的认定,是一个复杂而又漫长的过程,需要对其进行分析、判断及推理得出结论。在法律理论界中普遍认为:“违法者就是违反了他自己应承担或者预期会犯错并且受到处罚。”因此对于经济法责任性质应当用辩证思维看待问题并作出准确地定性解释和把握标准;同时还要注意的是如果行为人主观上具有故意或过失也不能构成犯罪的,那么这种行为是触犯刑法所禁止行为的法律事实应该成立该罪。它只是一种特殊情况下的民事违法,但是如果行为人违反了国家规定或者社会公共利益、道德规范等因素而导致他人遭受损害时就应当受到惩罚。所以对经济法责任性质而言就是具有专属性特征的法律后果之总和;而且还包含着其他类型或全部内容所表现出来的一般性事实状态和特殊情形。
4.2经济法责任的类型
法律责任的形式分为一般性和具体性两种,前者是指国家为了维护经济秩序,制定相关的法规,通过立法来明确和界定违法犯罪人、被侵害人等。后者则为在刑事司法实践活动中出现了违反刑法所规定义务的行为。通常而言就是行为人利用自己职权之便利去从事危害社会公共安全或者严重侵犯他人生命健康权或其他财产权益的行为,对此即应当承担相应法律责任。违法性责任是指在经济法中,由于法律没有明确规定,所以也就意味着不存在违法性的问题。只要某一行为违反相关法律法规或者是企业本身发生重大事故或严重损害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就应该承担相应赔偿责任;反之若对社会造成危害但未造成损失也需要承担一定责任。积极性经济责任是指因各种原因导致当事人一方利益受到损害并且其行为有不当违法之处时可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侵害民事纠纷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第十三条、第十二条等司法解释来解决[4]。
4.3经济法责任的承担方法
经济法的责任形态可能是赔偿性责任,也可能是惩罚性责任;可能是经济性责任,也可能是非经济性责任;可能外观于一些实然性规定,也可能內潜于一些应然性形态。一般情况下承担方法包含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违约金、赔偿金几种。经济法责任主要依靠行政机制和司法机制来实现,但行政机制上的责任划分不均匀和司法适用范围过窄等因素阻碍着经济法责任的实现。在实践中,要实现经济诉讼,发挥现有法规和责任方式的最大作用。
5 结语
经济法责任的构成要件中,法律责任主体应当是企业、自然人,同时也包括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我国《刑法》第217条对于非法利用职权实施犯罪所造成损害结果有相关规定,但是这仍然不足以成为判断该侵权行为人是否承担刑事赔偿责任的依据,法律规范中没有明确界定“情节严重”这一概念,也就无法判定其构成经济案件时应当受到何种程度的处罚;在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其经济活动也受到了政府、法律等社会关系所制约。因此企业要想获得更深层次发展,就必须具有符合自身利益和需求规律的行为能力。
参考文献:
[1]曲小卫. 经济法责任的独立性问题研究[J].新金融世界,2021(3):139.
[2]郭莉.经济法责任独立性的分析与思考[J].法制博览,2021(1):53-54.
[3]邓伟.经济法责任转向经济法后果的规范依据与理论基础[J].法学, 2022(5):16.
[4]汪杨大海. “综合责任”理论下政府经济法责任的承担模式[J].河北企业,2021(6):128-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