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与时俱进, 匠心不息

来源:消费导刊杂志社 作者:消费导刊编辑部 时间:2022-04-18    阅读:907 次  选择字号:T|T

杨明 


杨明,1975年生,福州人,毕业于福建教育学院雕塑艺术设计毕业,后又入中央美术学院进修,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祖光。先后获得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福建省民间艺术家,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荣誉称号;现为福建省工艺美术实验厂第二车间主任,福州寿山石鉴定中心专家人才鉴定师,闽江学院和福建省经济学校客座教授,福建省寿山石文化艺术研究会副会长,福建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中国寿山石发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兼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玉·石雕刻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福州市寿山石行业协会副会长等职务;曾获福州市首届文艺名家工作室,福建省技能大师工作室称号。多件作品收藏于国家级和省级专业博物馆。

海上丝绸之路

寿山石,承载了亿万年的自然馈赠。

寿山石雕刻艺术家,以石作画,手中有天地,经纬藏乾坤,雕刻出福州底蕴与东方人文。

俗话说:“石出寿山,艺出鼓山”。我生在鼓山脚下,鼓山的人杰地灵养育了我,鼓山集聚了一批寿山石雕刻名匠,偶然中我闯进了寿山石雕刻艺术的大门,拜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祖光为师,老师不仅悉心传授我雕刻技艺,还常以自身艺术感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

从刀法到取巧,从结构到韵味,遇不解之处我就与老师以及师兄弟们一起探讨,在漫长的学生过程中,一边摹仿临习,一边寻找新意,于是思路随之开阔,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每当我完成一件作品时,就感觉内心非常平静与满足。寿山石是大自然给我们最好的馈赠,对石材,我们应该以一种敬畏之心来对待,作品的整体构思都经过不断的思考,甚至推翻数次,考察无数的资料才动手雕刻。

      

 路上丝绸之路

踏花归去马蹄香

寿山石文化不仅仅是福州特有的地域文化,它更是与悠久的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一脉相承,是中华艺苑中的一朵奇葩。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文化走出国门的呼声也越来越高。2011年,我的首个个展在福州三坊七巷举办,业界给予了一定的认可,此时我就萌发了一个梦想:把寿山石雕刻艺术展办到全世界去。此后我便前往中国香港、中国台湾、马来西亚、新加坡、英国、法国借助国际交流平台宣传寿山石以及雕刻艺术。

2013年10月底,由美国国际文化交流基金会和中美企业峰会联合主办的第一届美国东方文化艺术节在美国洛杉矶举办,这是美国首次大规模系统展示古老的东方文化艺术。为了让更多的美国人领略中国传统文化魅力,让旅居美国的中国人感受家乡文化内涵,美国东方文化艺术节艺术总顾问林力前多方奔走,最终决定将中国国石寿山石引进到美国。当我得到这个邀请,我第一时间就接受了便前往洛杉矶举办个人作品展。这次作品展,我选择了近50件作品参加展览。著名好莱坞导演罗伯特·金、克里斯蒂·里比等人也前来观展。寿山石瑰丽多姿的质地以及巧夺天工的技艺让观众们看得如痴如醉。

龙腾盛世

这是中美文化艺术的一次交流和融合,更是东西方艺术在同一平台上的碰撞和较量。但是经过这场展览,我却意识到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寿山石虽然在国内享有天遗瑰宝的美誉,但在西方国家还欠缺对寿山石雕刻与寿山石文化的了解。很多外国朋友都是在观展的时候才第一次见识到寿山石雕刻艺术,才逐渐了解中国深刻的文化底蕴,我觉得寿山石雕刻艺术“走出去”的道路任重道远,十分漫长。

从那以后,我便开始接触西方雕塑,并尝试融入传统寿山石雕中;并自学西方艺术史,想办法将东西方艺术进行融会贯通。2015年,第42届世界博览会在意大利米兰举办,米兰市政府、伦巴第大区政府与世界华人企业家协会共同向艺术节发出邀请,这次我依然毅然决然的前往米兰参展;这次,我带着历经几年时间打磨的融合东西方文化的作品参展。米兰世博各地游客纷纷惊叹:“中国的寿山石太美了!”Lombardia大区政府副主席、世博会特使 Fabrizio Sala、欧盟议员 Mabrio borghezio在参观的时候曾说:“作品中的弥勒与童子会将人的心灵从喧嚣和冗杂之中带出,带到一片净土中,使人躁动的心平静下来。”

或许,在别人眼里这是无限的风光和荣耀,但实际上,我的内心其实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地坚持和努力。东西方文化的审美存在一定的差异,特别是工艺文化方面,我们中国的寿山石雕刻题材以神仙、佛像、弥勒为主,虽然西方一些题材也是从宗教里衍生而来,但是他们却更具人性化。中国传统艺人需要走出去,身处其中去体会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我们这样才能亲身领略到不同国家的文化底蕴以及人文艺术差异,从中互相交流切磋,互相学习进取,继而挖掘出自己最深的艺术潜能。

格桑花开

过去的十年里,我去英国、法国、美国、意大利、俄罗斯、日本等地,在英国的大英博物馆、法国的卢浮宫、美国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意大利佛罗伦萨博物馆、罗马梵蒂冈大教堂看到了众多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大师们的作品,这些采用普通花岗岩和大理石创作的石雕作品呈现出来的艺术效果让人叹为观止。相比之下,寿山石是大自然给寿山石雕艺术家最珍贵的馈赠,它具备了世界上最华丽的色彩和最佳的雕刻硬度。作为寿山石雕艺人,我们应该珍惜有限的资源,不能只是做一名石匠,要深知一种艺术形式都要有一种灵魂在背后支撑,我们需要学习国外先进的文化艺术,开拓艺术视野,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不为世俗价值观所左右,这才是艺人应有的良好品质。

中国多彩多姿的传统工艺美术之所以在传承、创新、发展,就是因为它们凝聚着更多的文化积淀和艺术韵味。我期待更多的青年艺术家能走出国门,面向世界,把我们的寿山石闪耀在国际的舞台, 把我们中国千百年传承下来的寿山石雕技艺和文化推广到世界各地。

这些年,我经历了寿山石市场最鼎盛繁华的时期,随着寿山石资源的逐渐减少,也见证了寿山石雕刻艺术家处于逆境、迎接挑战的历史时刻。面对咄咄逼人的挑战,我想我们能做的就是颠覆以往创作形式,打造具有时代烙印的大型雕刻作品。

滴水穿石难忘下党

古语有云:“不破不立,破而后立”。2020年,我们共同经历雾霭与寒冬;我想,我们应该始终以真诚、宁静、执著的心态应对着这一特殊时期。在这期间,我几乎每周都向省市博物馆、美术馆负责人以及高校美院教授请教、学习,最终我提出以师徒传承为基础,与行业内中青年骨干合作抱团的创作模式。在石材的选择上,我们提倡珍惜寿山石资源,巧思活用,用精神内涵为寿山石赋能;在作品创意上,应该紧贴时代特色,加以创新。

目前,优质的寿山石材已经十分稀缺;我们只能利用普通的石材,用文化内涵来提升石材的附加值。像大块山秀园石、老岭石这些普通石材石质稳定、色彩也比较丰富,他们天然的纹理也非常适合大型艺术作品的创作。

在团队的应用上,我亲自挑选了8位各具特色的青年寿山石雕刻艺术家成立全新的创作团队。在此,全新的福州市百工非遗文化研习中心也应时而生,我们打破传统寿山石雕各自为阵的创作方式,创造了常规师徒联手创作模式的新路径。

古厝新韵

 艺术创作的源泉来源于生活;当我们驻足生活、汲取生活、热爱生活、锤炼生活,生活会给我们最好的艺术源泉。2021年,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我们选取大型石材,创作红色题材的作品。《滴水穿石,难忘下党》这件作品,是为了纪念习近平总书记给福建宁德寿宁县下党乡回信,祝贺他们脱贫致富,团队历时7个月共同创作完成。整件作品融合圆雕、浮雕等多种雕法,采用山水画的布局构图,记录时代。《古厝新韵》《水乡风情》《流云飞瀑》展现的是我们熟悉的村落、田园、山川既古老又年轻的一面;《宝钗扑蝶》《史湘云醉卧芍药园》以古典文学经典为素材,进行创作。

红船精神

“故每学则取法甚高,固不降低以从众”。我觉得工匠精神,就应该要有一种“较真”的精神,我非常地感谢工艺美术界学者、大师以及收藏家们时常到工作室参观指导,给了我诸多创作上的建议。

紧贴时代的步伐,作品具有时代烙印才能做到传承创新。转石不生苔,久藏出佳酿。与时俱进,匠心不息,是我们回馈寿山石最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