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 > 消费理论 > 消费前沿 >

快消网络中的大学生“反智主义”研究

来源:消费导刊杂志社 作者:消费导刊编辑部 时间:2022-07-31    阅读:970 次  选择字号:T|T

刘子变    中国民航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要:随着互联网普及和人群使用量增加,快手、抖音、小游戏等快消网络娱乐大量占据了年轻人的生活。在此前提下,网络反智主义经由极具包容性又快速传播的网络平台,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追求、精神气质等进行了全方面的解构。大学生在来自不同渠道反智情绪的感染下,放弃对提高知识与思想追求,转而跟随一种短暂式、从众式、发泄式的心理快感;知识鸿沟进一步扩大,“圣益圣,愚益愚”,智者利用它不断拓宽视野,反智者则沉浸在由同类群体构建起的安逸放肆的空间中停滞不前。而实际教育中,成绩下降及部分心理问题学生背后都存在有明显的反智现象,对大学生反智行为及其解决方法的研究可以为大学生中娱乐化、极端化等现状提供教育方法参考,真正解决现实问题。

关键词:网络  反智行为  大学生


一、反智主义依托的摇篮和背景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表明: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40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7.0%,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9.32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2%。其中20-29岁、30-39岁网民占比分别为19.9%和20.4%,高于其他年龄群体[1],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仍然是网民中的主体,随着抖音、快手等网络快消平台的涌现,沉浸式碎片化信息娱乐大行其道,大学生在价值观未成熟定型的阶段,极易产生行为上瘾,会让大脑产生脱敏反应、敏化反应和脑前额叶功能退化,会导致其控制冲动和预知后果的能力减弱,破坏自律性,其本质就是反智行为。

根据邵培仁等[2]定义,反智主义是指一种怀疑、鄙视和反对知识和知识分子的态度,在大众传播中主要有四种表现,即反理性主义、反精英主义、过度功利主义和过度娱乐化。

二、大学生使用网络快消平台的现状及反智表现

笔者对525名在校学生进行了关于上网时间、快消平台类型以及个人使用感受等方面的问卷调查,并进行网络快消平台个人体验,通过调查和体验,得出以下结论:

1.反智主义内容上浅薄化、包装上娱乐化

目前各网络快消平台的短视频等表现为短时间内信息类型极速变化,上一秒还是时事新闻,下一秒可能是娱乐游戏,信息的不连续性和内容的不可预测性带来了感官的刺激,但信息流通的加速注定带来内容上的浅薄化,网络反智主义经由极具包容性又快速传播的网络平台,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追求、精神气质等进行了全方面的解构。大学生在来自不同渠道反智情绪的感染下,无形中习惯了极端化、娱乐化的行为表达,放弃对提高知识与思想追求,转而跟随一种短暂式、从众式、发泄式的心理快感。最令人担忧的是身处其中的年轻人却对此不以为然,且乐在其中。

根据调研结果,显示39%的同学认为自己平时在网络快消中花费的时间远远超出了自己预期时间,且近55%的同学认为网络快消降低了自己集中精力的能力,思考呈现碎片化,无法进行长时间的深度思考等情况。

2.两级分化显著,反智者沉浸式安逸明显

自媒体平台加速了反智话语内容的再生产和反智主义价值观的广泛传播,自传播、自出版、微出版、 趣缘传播等传播方式触发了反智主义者新的自主意识[3]。 由于对待网络的态度和使用不同,智者主要通过网络进行知识扩展、文献资料收集等,而反智者则难以在养成的沉浸式娱乐享受中觉醒,导致知识鸿沟进一步扩大,出现了“圣益圣,愚益愚”,智者利用它不断拓宽视野,反智者则沉浸在由同类群体构建起的安逸放肆的空间中停滞不前。

3.碎片化沉浸式带来无形的上瘾,造成全面恶性循环

沉浸式碎片化的娱乐极易带来上瘾行为,丰富的快消式信息让学生在获取丰富知识的错觉中不断沦陷,由开始的偶然沉浸逐渐变为习惯性行为上瘾,产生生理的脱敏反映、敏化反映和功能退化,从而使个人自律性降低,出现冲动的反智行为,如不理智的网络谩骂、偏激的个人言论等,对于个人成绩、人际关系等现实方面造成恶劣影响。该影响进一步反作用于个人,产生反向压力,久而久之全方面恶性循环,最终可能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三、改善大学生反智行为的解决途径建议

1.建立家校协同,辅助意识觉醒

沉浸式网络反智行为带有上瘾性,当事者很难从其中主动觉醒。因此需要老师、同学、家长从中协助,建立家校协同督促,帮助当事学生从反智习惯中觉醒,并有意识的认识到本身问题,端正学习态度,有觉知的去改变。

2.积极开展学业相关活动,用客观环境助力行为改正

学校、二级学院积极开展线下、线上学业相关活动,采用符合当代学生需求、顺应学生成长规律的方式,并积极鼓励学生走出宿舍、走下网络、走向操场,理性远离手机,用积极向上的客观环境带动该部分学生,助力其行为改正。

3.制定改善计划,结对子互相监督

有针对性的面向反智主义学生开展教育,并制定可行的行为改善计划,例如可以通过结对子帮扶、教师帮扶、定期检查等方式促进学生在比较中学习、在鼓励中学习,逐步实现走出网络,拒绝反智的目标。

实际教育中,成绩下降及部分心理问题学生背后都存在有明显的反智现象,对大学生反智行为及其解决方法的研究可以为大学生中娱乐化、极端化等现状提供教育方法参考,真正解决现实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0,06。

[2]邵培仁,马妍妍,《论大众传播中的反智主义》,山西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6(5):78-84.

[3]马嘉,《“反智主义”自主性价值诉求的媒介超越》,学术交流,2017,281(8):181-185。

作者简介:

刘子变  1991年1月12日,女;汉族;籍贯:山东济宁;工作单位:中国民航大学外国语学院;职务:辅导员;职称:讲师;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