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乙烯市场及中石化营销分析
梁羽 中国石化化工销售有限公司华东分公司
摘要:苯乙烯是一种重要的基本有机化工原料,该产品行业发展周期处于成熟期。市场化程度高,无行业进入壁垒。行业集中度不高,产能分布以民营企业、中石化系统、合资为主。且市场金融属性强,影响因素复杂。苯乙烯上承油煤,下接橡塑。上游两大基础原料分别是纯苯和乙烯,主要来自石油和煤炭。近年来中国苯乙烯产能、产量增长。主要来自镇海利安德、浙江石化、恒力石化、辽宁宝来等新投产装置贡献。下游产品消费量也大幅增长,2020年,受境外公共卫生事件影响,中国家电出口订单大幅攀升,拉动苯乙烯主要下游产量增长。2021-2022年苯乙烯产能新增速度和下游不匹配,下游高利润维持,其对原料价格波动依然不敏感。2023年是一个过渡阶段,一方面中国国内苯乙烯有望实现自给自足,另一方面苯乙烯主要下游,尤其ABS产能增长加速,使得苯乙烯与下游产品价格的关联度由弱变强。
关键词:产能增长;供需矛盾;进口替代;营销策略
0引言
中国石化作为国内最大的苯乙烯生产商、销售商,在行业内占据重要地位。但近年来民营企业的快速扩张也对中国石化的经营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必须要分析市场情况、未来的发展趋势和竞争对手的情况,才能在未来愈发竞争的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1苯乙烯产品及市场概述
1.1苯乙烯性质与用途
苯乙烯,英文名称styrene ,是一种重要的基本有机化工原料。苯乙烯是一种无色透明的油状液体,但有芳烃气味。且苯乙烯密度0.9059,不溶于水,溶于乙醇、乙醚中,暴露于空气中容易发生聚合。聚合容易影响产品质量,引发安全事故。苯乙烯属于危险化学品,储运均需要有危险化学品许可证。苯乙烯有毒、且容易发生聚合,闪点31℃,属于三类易燃液体。
苯乙烯主要用于生产可发性聚苯乙烯(EPS)、聚苯乙烯(P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SAN)、丁苯橡胶和丁苯胶乳(SBR/SBL胶乳)、离子交换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UPR)以及苯乙烯系热塑性弹性体(如SBS)等,广泛应用于汽车、家电、建筑、医药、农药等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该产品行业发展周期处于成熟期。
1.2苯乙烯上下游产业链关系
苯乙烯的主要原料是乙烯和纯苯,合成乙苯,乙苯脱氢生成苯乙烯。纯苯来源有两处,一是原油制成的石油苯,一是煤炭加工成的加氢苯;二者目前从产品质量上对于生产苯乙烯并无差别。苯乙烯对纯苯和乙烯的单耗分别是0.79、0.29,苯乙烯对纯苯和乙烯的消费占比是45%、9%。
1.3苯乙烯生产成本比较
近3年来苯乙烯行业,多保持良好利润空间,但波动情况较大。但2021年6月中旬后,随着纯苯价格的高企,非一体化装置持续亏损,成为纯苯下游亏损最大的行业,导致部分装置开工积极性降低。但由于纯苯产能的增加低于苯乙烯产能的增加,未来纯苯资源紧张,将有力支撑纯苯价格,对苯乙烯利润形成较大影响,纯苯对苯乙烯定价权重不断增大。此外,由于新增苯乙烯产能乙烯配套量增加,外购乙烯减少,乙烯对苯乙烯的定价影响减弱。
2苯乙烯市场供应情况分析
2.1国内苯乙烯供应情况
2022年,国内苯乙烯总产能预计将达到1983万吨,增长466万吨。新增产能主要集中在华北、华东和华南三个区域,华北将新增天津渤化、山东利华益和中信国安三套装置共计137万吨;华东将新增镇利材料和浙石化二期(第一套)两套装置共计122万吨;华南将新增茂名石化和中油揭阳两套装置共计120万吨。2022年,国内苯乙烯产量预计为1510万吨,增长262万吨。进口量将继续下降,预计为120万吨;出口量将增加,预计为30万吨;净进口量预计为90万吨,进口依存度将降至5.6%。综合起来看,2022年国内苯乙烯的表观消费量预计为1600万吨,增加198万吨。
2.2国内苯乙烯资源流向分析
至2021年中国仍是供不应求的供需局面,前面分析过中国苯乙烯产能按地区分布,2020年区域内供不应求的有华东、华南、华北。首先华东地区是中国苯乙烯供应最大的地区,同时也是需求最大的地区,该地区的供应缺口最大,主要通过进口及东北、山东货源补充。其次是华南地区,是供应缺口第二大的地区,该地区主要通过华东、进口、部分东北货源补充;然后是华北地区,华北地区分山东和京津冀地区,山东地区供需相对平衡,但京津冀地区有一定供应缺口,通过东北地区补充[1]。
2021年随着几大新装置的投产,国内货源流向发生些许改变。首先是华南地区,中海壳牌二期、中化泉州、古雷石化的投产,华南地区由供不应求转变为供大于求,当地由进口和华东货源流入转变为流出到华东地区,进口也在逐步减少。其次是福建省,从以前的没有苯乙烯生产企业,广东、华东地区流入,转变为流出到广东、华东地区。然后华东地区目前仍有供应缺口,东北、进口、华南、华北货源补充。西北地区从供应过剩转供不应求,主要是华中、山东、华南地区货源补充。华北地区,以前与华东地区有套利空间时,会有江苏货源流入北方地区,后来随着河北、山东地区新装置投产,逐渐会有大量船货流入华东地区。
3苯乙烯需求情况分析
3.1苯乙烯下游行业整体分析
2021年中国苯乙烯下游需求行业中,占前三位的是EPS、PS和ABS。但EPS和PS行业长期产能利用率不足,导致行业内新增产能有限。而ABS由于产能分布集中,行业利润可观,需求稳步增长等原因推动,未来产能有一个快速增长期。预计未来苯乙烯下游消费中ABS的消费占比逐步上升。若计划内的下游投产能够顺利达成,预计2022年ABS将赶超PS成为苯乙烯的第二大下游,至2023-2024年ABS有机会赶超EPS成为苯乙烯的第一大下游[2]。
3.2 ABS行业
ABS是指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是一种强度高、韧性好、易于加工成型的热塑型高分子材料。因其用量和适用范围越来越广,被列为五大通用塑料行业。作为硬质塑料的一种主要原材料,在中国塑料行业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具有耐冲击、耐热、耐低温、耐化学品、易加工成型和表面光泽性好等优异的综合性能,广泛用于汽车工业、电子、电器、器具和建材等领域。
近年来得益于中国家电、汽车、日用品等工业的快速发展,ABS产业链不断完善和延伸,盈利能力增强,逐步向良性发展,高速发展中的中国ABS处于景气周期中。由于专利技术壁垒,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熟工艺比较少,目前中国ABS装置多以技术引进形式为主,且以合资和外资企业占比较高。目前中国已成为亚洲及全球最大的ABS生产和消费地区,也是最大的进口国,中国ABS市场对亚洲及国际市场走向具有引导作用。
3.3 EPS行业
可发性聚苯乙烯,简称EPS,是一种热塑性泡沫塑料。由于具有优异持久的保温隔热性、独特的缓冲抗震性、抗老化性和防水性,在日常生活、农业、交通运输业、军事工业、航天工业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建筑、包装、电子电器产品等领域更受到了极大的青睐。目前,EPS行业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产能过剩严重,且区域性销售特点逐步凸显,整个行业发展较为成熟。近几年,国家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家电市场政策红利的推出以及复杂的宏观进出口环境等因素,均对EPS市场的需求面形成影响[3]。
2021年中国地区EPS企业总产能已有650万吨,较于2020年增加52万吨。2021年新投产的安徽嘉玺20万吨装置于5月投产,大连嘉盛二期12万吨于7月投产,青岛壬庚年底投产20万吨装置。宁波龙利钜能和江苏昊冠、山东玉皇的装置待定。推动新产能不断上马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首先,近两年较为可观的行业利润,不断吸引各方眼球。其次,相对较低的行业准入门槛,也为新产能提供便捷之路。
3.4 PS行业
聚苯乙烯是指由苯乙烯单体经自由基加聚反应合成的聚合物。因其用量和应用范围较为广泛,被列为五大通用塑料之一。PS具有高透明度、绝热、绝缘、低吸水性、易成型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家用电器、电子电器、日用品、包装容器、玩具等众多领域中。目前PS行业处于行业生命周期的成熟期,产量及需求增长率有变化但相对稳定,市场竞争充分。当前PS行业正处于阶段性的供需紧平衡状态。未来1-3年随着新增产能的陆续投产,而需求增幅较慢的情况下,供应过剩压力逐步增大[4]。
2021年中国PS产能394万吨。2021年1-9月份,尚未有新装置投产,四季度华泰盛富40万吨、昊源20万吨投产。惠州仁信18万吨、山东岚化一期10万吨、青岛海湾20万吨待定。2021年中国PS产量增加原因有二:新装置投产带来的增量。其次,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显著减弱,同比去年一季度生产企业的被动停车,今年生产企业多维持高负荷开工。
4苯乙烯行业竞争分析及营销策略
4.1 中石化苯乙烯SWOT分析
优势:体量大。中石化是国内最大的苯乙烯供应商,2022年的产能占比为21.5%。从分区域的情况来看,华东和华中公司是所在区域最大的苯乙烯供应商,华南公司是区域第二大供应商,华北公司是华北区域公路市场的有力竞争者。生产稳定。中石化的苯乙烯装置几乎都是向上一体化的,大部分装置的生产原料能够自给自足。部分装置如镇利化学、镇利材料、上海赛科等纯苯资源不足,依靠化工销售保供,与系统外其他企业相比,原料的保障程度更高。
资信情况好。相比于大多数民营苯乙烯企业,化工销售的资信情况和合约履约能力更加有优势。考虑到2022年,苯乙烯大概率出现全行业的降负荷和盈利能力下降,资信情况和合约履约能力将更被下游客户所看重,成为化工销售重要的比较优势。
资源获取能力强。在国内苯乙烯行业中,生产型的供应商从事苯乙烯自营贸易的情况不多。化工销售依托苯乙烯的业务体量和纯苯的市场主体地位,大力开展苯乙烯自营贸易,累积了丰富的经营经验,建立了稳定的采购渠道,形成了“统销+自营”的模式。自营资源是统销资源有效的补充,增强了化工销售的资源调配能力和合约供应能力。
劣势:物流能力与业务量不匹配。水运是苯乙烯业务的主要形式之一。中石化的许多大型苯乙烯工厂都依托水运,比如镇利化学、镇利材料等。从2021年苯乙烯业务运行情况来看,船资源的调配捉襟见肘,经常出现“业务等船”的情况,对产品出厂和履行合约带来影响。
储罐是另一个重要的物流设施。苯乙烯贸易经常通过储罐来进行业务中转和库存运作。目前化工销售的苯乙烯业务较少通过储罐来进行运作,造成了业务模式的缺失。
机会:行业开工率将下降。2022年国内苯乙烯将出现全行业的开工负荷下降,多数竞争力弱的装置开工负荷会频繁上下波动。一方面,竞争力弱的装置会降低长约的签约比重,提高现货销售的比重;另一方面,苯乙烯的下游会减少与竞争力弱装置的长约合作,转而增加与竞争力强装置的长约合作。中石化的苯乙烯装置开工负荷的保障性相对更高,预计会受到更多下游客户的青睐。
下游新增需求大。相比于2021年,2022年苯乙烯下游的投产更多,主要集中在华东、华南和华北区域,主要集中在ABS、PS和EPS三大行业。在这些即将投产的下游中,许多已经与化工销售维持了多年的业务关系,合作关系稳定,如宁波台化、英力士、兴达集团、见龙集团、科元集团等,继续增加合作规模的基础稳固。
威胁:进口资源竞争加剧。虽然国内苯乙烯产能快速提升,已经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但是进口资源不会完全退出国内市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苯乙烯消费国,是全球苯乙烯资源的主要目的地。进口资源以信用证交易,缓解客户资金压力。另外,进口资源在国内有长期稳固的渠道,合作关系不会轻易中断。2022年,预计进口资源会通过大幅降价和提前商谈等方式,努力保住国内的下游渠道。
新增产能带来新的竞争。天津渤化、烟台万华、山东利华益、浙石化二期、中油揭阳等项目的投产,将加剧国内苯乙烯行业的竞争。
外部环境和政策变化难以预测。随着安全、环保、能耗等外部因素影响,化工行业的运行越来越受到外部政策变化的制约。这些外部政策的变化常常是难以预测的。
4.2华东苯乙烯营销策略
4.2.1基本策略
整体营销思路:2022年在国内产能大释放的背景下,将继续维护好现有客户,利用镇利新材料和安庆石化扩能的契机,加大对大型优质客户的战略合作,积极开发新用户,提高中石化市场占有率。加强市场分析研究,合理定价,提高中石化价格的认可度和话语权。加大和上游工厂的合作,避免恶性竞争,维护市场环境。加强客户管理和服务,提高客户黏性。积极推动出口业务和期货业务的开展,加强风险控制,实现保值增效。继续优化资源,统筹调配,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适时开展部分库存经营,实现销量和效益的提升。
产销衔接:加强和生产企业的衔接,及时传递市场信息和销售情况,做好市场预测,对接企业优化产权方案。对企业提出的需求,及时处理,尤其是企业生产装置出现波动时,主动调整销售方案,确保产品后路畅通。
顶替进口:近几年,国内苯乙烯产能大幅扩张,国内供需平衡变化很大,供大于求的局面将长期存在。下游新增配套的项目跟不上上游的扩张步伐,或者时间上存在不同步,造成周期内的不平衡。随着国内产量的增加,进口量已大幅减少,我们在制定价格时,要兼顾国内外市场,减少进口流入,同时和下游大型工厂加强合作,顶替部分进口长约,实现双赢。加强市场分析,捕捉国外市场商机,适时开展出口业务,新增销售渠道[5]。
4.2.2 渠道策略
战略合作客户:2022年继续维持和战略客户的紧密合作,在资源安排上优先考虑战略客户,销售政策上适当保持倾斜。采购方面加强和宁波科元、宁波大榭等地计划对接。销售方面利用镇海炼化一期扩能的时机,充分发挥镇海利安德新材料65万吨新产能和安庆石化转型发展40万吨苯乙烯装置的优势,加强和LG甬兴、台化、奇美、兴达、见龙等地战略合作。利用管道优势,增加合约比例,提高客户忠诚度,增强客户黏性。实现企业运行高效,环保,增效,实现各方共赢。
开展进出口业务:随着国内苯乙烯资源进一步过剩,考虑在2022年,依托国贸公司或香港公司的出口优势,择机开展苯乙烯出口业务,为以后缓解国内市场压力、新增产能投放市场做好准备。出口流向主要考虑为中国台湾、韩国、印度等地区。
5结论
苯乙烯作为与民生密不可分的终端制造品的重要化工原料,十三五期间,产能呈现不断扩张走势,随着更多的苯乙烯产能投产,预计国内苯乙烯的行业利润将长期围绕成本线上下波动。部分竞争力差的装置将出现频繁的生产负荷调整,不排除将出现经营性停产甚至长期停产的情况。一些苯乙烯工厂将通过向下一体化来增强竞争力。新旧产能将开启一轮再平衡的过程。我们需要坚定不移地坚持构建“一基两翼三新”产业格局的发展战略,贯彻“基础+高端”产品系列布局的思路,更好地履行为生产企业排产优化的职能,进一步促进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同时推动化工板块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孙欲晓,石宝珠,杨静.2020年苯乙烯市场分析[J].化学工业,2021,39(2):40-47.
[2]谢东阳,靳芳明.苯乙烯市场发展前景分析[J].化工管理,2017(12):53.
[3]张强慨.苯乙烯市场前景、生产技术与最新技术探寻[J].化工管理,2017(2):159.
[4]张瑶,王传胜,曾蓬.我国苯乙烯市场分析及工艺技术发展[J].当代化工,2017,46(9):1930-1933.
[5]杨丽萍,井涌,李振国.我国苯乙烯与聚苯乙烯市场分析[J].化工技术经济,2007,25(1):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