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 > 论文检测 >

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协同发展的路径刍议

来源:消费导刊杂志社 作者:消费导刊编辑部 时间:2024-10-08    阅读:976 次  选择字号:T|T

杜双栋

山东省济宁市经济开发区马集镇人民政府

摘要: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影响着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而生态文明建设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所在,农业生态环境保持良好状态是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前提,农业经济的稳步发展是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保障。本文对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协同发展的路径进行探讨,希望为实现我国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提供帮助。本文的行文结构是:首先对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协同发展的理论进行分析,包括内涵、二者关系、制约因素以及发展途径。然后对其现状展开探讨,包括我国农业经济协同发展概况、农业经济协同发展存在的缺陷等。最后深入分析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协同发展的路径,包括推进农业生态化、强化农业经济合作、完善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协同发展的政府职能等。

关键词:农业生态环境;农业经济;协同发展;路径

 

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一般是指农村种植业的发展。在漫长的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生态问题使得农业生产率受到一定影响,为了进一步提升我国农业生产率,国家必须重视农业生态保护。不断解决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实际情况找出一条适合我国农业发展的道路,从而实现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巩固国家的脱贫成果。 

一、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协同发展的理论分析

(一)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协同发展的内涵

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良好与否关系着现代化经济强国建设,而生态文明建设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所在,为实现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必须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农业生态环境良好的地区其农业生产率以及农民收入也相对较高;反观农业生态环境较差的地区,由于其环境破坏较为严重,当地的经济也难以持续稳定地发展,人民的生活质量及生活水平也会受到影响。因此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必须与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协同进行。当前全球环境的严峻(二)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协同发展的关系

农业生态环境的发展和农业经济的发展是相得益彰的,研究发现,农业生态环境保持良好状态是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前提,并且农业经济的稳步发展亦是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保障,因此二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如果农业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必然会阻碍当地农业经济发展,使得农业生产率降低。

(三)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协同发展的因素

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受气象条件的制约较大,一场大范围的气象灾害可能导致农民颗粒无收,极大的影响了我国农业生产率。因此若要实现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协同发展首先要合理的预测及控制自然灾害,虽然无法做到消除自然灾害,但是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自然灾害的影响范围以及危害程度,以维持正常的农作物收成。对于自然灾害种类较多以及灾害对农业经济影响较为严重的地区,国家要进行重点的防控以及整改。除此之外,地形、土壤以及水源等因素也会影响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协同发展。

(四)农业经济协同发展的途径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一,实现农业经济协同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首先,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发展中的科技含量,把市场需求作为农业产业的发展导向,把农民增收以及农业增效作为发展目标,从而实现农业经济的协同发展。其次,政府加强农村产业技术推广,发展涉农科研单位,鼓励科研技术人员参与农村经济建设及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大重点先进农业适用技术的研发。加强对农民使用先进科技产品的培训教育。第三,政府加强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的宣传力度及推广范围。通过互联网的优势,大力宣传呼吁广大群众参与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发展,鼓励群众积极参与生态环境建设与养护

二、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协同发展的现状

(一)我国农业经济协同发展概况

目前,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进步巨大,并且近年来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们逐渐意识到机械化以及规模化发展的优势及重要性,并不断朝着科学化的方向发展。我国正在积极调整农业产业化结构,但是我国农业经济协同发展还存在部分问题尚未得到解决,由于我国的农村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因此农业经济协同发展必须受到社会重视。

(二)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协同发展的历程及成效

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经济协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经济发展就受到国家的重视,20世纪80年代的农村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度的实施是国家初步实行的农村经济改革,近年来我国实行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党的十八大重点强调要加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2019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做好“三农”工作,因此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协同发展受到广泛关注。我国坚定不移的发展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绿色发展势头强劲,农民的生活水平逐渐稳步提升,农村经济逐步实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

(三)农业经济协同发展存在的缺陷

我国农业经济协同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点:第一,我国农业科技水平较低,我国的现代化农业发展并没有得到广泛的普及,因此现阶段农业经济发展中的科技含量不高。除此之外,我国农民掌握的现代化信息较少,无法有效地利用现代科技实现农业经济的发展;第二,对比发达国家的家庭农场经营规模来看我国农业的生产规模相对较小,并且我国农村的生产经营活动相对松散,无法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经营管理,机械作业也无法实现大规模的使用及有效的发展;第三,农村就业结构不合理也是阻碍我国农业经济协同发展的重要因素,农村地区的就业保障以及社会福利等均低于城市地区,农村地区的就业机会少且薪资待遇低,因此许多技术人才不愿投身农村建设。

三、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协同发展的路径

(一)推进农业生态化

推进农业生态化发展主要表现在要按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合理发展农业经济。由于我国农业生态环境被破坏,因此推进农业生态化发展已经势在必行,刻不容缓。农业生态化发展基于传统的农业发展,能够为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的协同发展提供保障,并改善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我国生态环境复杂,因此全国各地区要因地制宜,顺应当地自然环境、发展当地的特色农业。除此之外,推进我国农业生态化发展还要做到合理推动物质循环以强化生态维护,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加强山水林田湖草育护从而保护农业设施功能。

(二)构建农业经济协调发展的区域产业结构

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因此国家要加大调整农业经济协调发展的力度并构建农业经济协调发展的区域产业结构。若想实现农村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必须要构建区域产业结构,区域产业结构构建的是否合理,关系着农业经济发展是否协调稳定。但是区域产业结构的构建仅依靠市场自发的调整尚不能完成,必须要依靠政府的调控,将发达地区的资源向偏远贫困地区配置,从而缩小区域之间的差距以实现农业经济的协调发展。

(三)强化农业经济合作

发展农业经济合作组织能够有效地提升农村家庭的经营能力,从而引领农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发展农业经济合作能够持续不断地提升农村经济实力,改进我国农村生产条件使农村经济持续激发强大活力。发展农业经济合作还是促进我国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有力措施,目前我国农村的生产经营活动太过分散且生产技术水平还相对落后,发展农业经济合作能够有效地将农村地区劳动力汇集一处,通过引进先进生产技术并实施良好的分工合作制度,从而实现农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除此之外,强化农业经济合作还能够有效地促进我国农业产业化。

(四)完善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协同发展的政府职能

实现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协同发展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政府首先要完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并创新农村环境治理体制机制,充分利用农村地区的资源加大现代农业的资金投入,根据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培育具有现代农业科技素养的技术型农民,借鉴发达国家农村发展的经验来建立我国农业技术科技创新体系。其次,政府要强化农业生态环境的监管力度,严格管控开垦荒地的行为,实行耕地保护制度,从而杜绝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定期组织农业生态环境的监测评价,不定期地组织开展农村生态环境养护工作检查。第三,政府要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的法制建设,加大农业污染企业的整改力度并依法追究农业污染企业的法律责任。最后,政府必须做好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协同发展的宣传工作,提高群众的认识水平,鼓励各类主体参与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 

四、结语

综上所述,政府必须要重视推进农业生态化,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生态平衡。构建合理的农村区域产业结构以实现农业经济协调稳定发展。强化农业经济合作来提升我国农村家庭的经营能力,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振春.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协同发展的路径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 2021,42(01):15-16.

[2]高邓.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协同发展路径研究[J].农业经济, 2020(05):18-19.

作者简介:姓名:杜双栋 出生年月:19710620 性别:男 学历:本科,籍贯: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 民族:汉族  研究方向:农业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