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流失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郑寒 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朝阳街道办事处
摘要:农村劳动力流失是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从目前的发展情况看来,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失问题是十分突出的,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差距。深究其原因,可以发现,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势、农村经济自身的特点以及农村的生活环境等问题都加速了农村劳动力流失。鉴于此,本文通过对农村劳动力流失对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详细分析,希望能给相关人员提供理论性支持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流失;农村经济发展;影响;对策
0 引言
众所周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我们和谐新农村的蓝图。但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农村经济发展还面临一定的问题,比如农村劳动力流失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阻碍。因此,要让农村经济得到持续健康地发展,农村劳动力流失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要想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需要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适度性以及合理性采取合理的宏观调控。
1 农村劳动力流失的影响因素
1.1 城乡之间的资源差距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农村建设的步伐也逐步加速,基础的设施得到了相应改善,但城乡之间的资源差距问题还是比较明显。另外,对于农村而言,在保障政策等方面优势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致使农村劳动力流失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1.2 农业发展投资不足
中国的城市建设发展的规模逐渐扩大,然而,通过对相关农村地区分析得知,农业生产的规模还是比较小,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有待进步。此外,根据农业的发展和其他行业的比较分析可得,农业的投资回报率相对比较低,农业发展的速度相对缓慢,这在一定的程度上致使劳动力积极性大幅度降低。
1.3 农民收入低
从农业生产方面来看,农产品价格比较低,农业生产的投入成本在不断增长,致使农民的积极性下降。另外,城市的建设发展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工资水平相对客观,在这样的背景下,选择外出打工的劳动力数量呈现增长现象。
2 农村劳动力流失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农村劳动力的流失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十分大。在农村,青年劳动力的外出给整个家庭带来消极的气氛,不少的家庭为了一家团聚,也会带动其他家庭成员外出,从而加剧了农村人口的城镇化,也造成了农村产业的负面影响,加剧农村的经济制约问题。就农村劳动力流失而言,既有消极的影响,同时也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分析如下:
2.1 积极的影响
2.1.1 土地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进一步转移,这样一来,不少的农村劳动力会选择去外出务工,农村耕地将可能会出现闲置的现象,在实际发展过程中,转租以及委托经营的现象将越来越多。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村土地的规模化得到很大的发展,进而,不少的土地可能会被集中管理,最终会实现土地资源的科学化的配置。
2.1.2 提高农业生产率
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劳动力的流失在一定的程度上可能会促进农业发展的现代化,农业发展的现代化的发展对农业生产的效率上起到很大的最近作用,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能够进一步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速度。中国过去的发展现状分析可得出:农村劳动力的流失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带来关键的促进作用。
2.2 负面影响
2.2.1 空心村的现象进一步加重
农村劳动力流失的人员类型上分析可得出,进入城市的劳动力大多数是具备文化以及相关技术的中青年人员。这些中青年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动力不足。这样一来,农村的主要劳动力数量将会大量减低,土地闲置的情况可能会随之出现。同时,农村地区的老弱者对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难以短时间适应和发展,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致使农村的经济发展受到极大的阻碍,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农民工的子女的教育问题也会受到相应影响。
2.2.2 农村地区的长远发展受到阻碍
农村劳动力的流失是农村建设得不到相应支持的主要原因,一旦农村建设得不到相应支持,必然会导致农村的工业化速度降低,这样一来,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差距将变得更加明显,农村地区的长远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
2.2.3 政府治理工作欠缺
许多政策在实际下放给各级政府时,包括农业补贴等,地方政府没有重视或落实到位。基层农业援助资金的分散存在"缩"现象。对于基层政权,如乡镇政府、村委会等,惠农政策难以真正落实。原因是与发展农业相比,地方政府更注重招商引资。通过吸引大企业在当地投资建厂,他们可以发展工业、制造业和旅游业等产业。农业往往得不到足够的重视。为了给投资企业建工厂和建筑,政府单位圈地给投资者开发。在很多情况下,土地圈没有打开,就被遗弃在那里,白白浪费了耕地资源。同时,国家对耕地面积有红线标准,耕地总面积不得低于18亿亩,各地也都有自己的耕地红线标准。一些地方政府是机会主义者。为了达到耕地红线标准,将不适合耕种的山川荒地作为耕地,而将真正的耕地用于其他地方,以次充好,造成了所谓的隐性废弃,虽然表面上是耕地,实际质量不合格,实际产值下降[2]。
2.2.4 导致农村劳动力供给不足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城镇化进程的脚步逐渐加快,农村农民人数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减少,每年减少约600万人,劳动力人数保持稳定,增长速度越来越慢。尽管非农就业人数有所增加,但农民人数仍保持每年600万人的下降速度,未来20年将减少一半。
3 农村劳动力流失的原因
从表面上看,农村劳动力之所以大规模流失,是因为更多的劳动力想改善自身的生存环境。这一现象是随着北方大量产业的落地而出现的。事实上,从本质上分析,农村劳动力流失的根本原因是分配过程中社会资源配置的明显不平衡。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父母以及他们的子女之间的思维方式等有着十分大的差异,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诸多问题。然而,农村的实际发展经济的空间比较小,同时农村的经济产业的结构往往是比较单一的,因此农村的实际发展经济水平比较落后。不少的劳动力在实际的生活过程中为了能够拥有更加美好的物质生活,大部分会选择离开自己的家乡。实际上,选择离开家乡是比较现实的,很多的年轻人迫于压力不得不做出这样的行为。在大城市中,我们会发现,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会选择在大城市中创业谋生,这些在大城市创业谋生的农村劳动力比较被动,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一旦出现返回家乡的机会,这些农村劳动力选择回到农村的几率是比较大的[3]。
4 优化农村劳动力合理配置的措施
4.1 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
受政府对资源控制的影响,农村科技教育投入比例存在一定的不足,严重的供求矛盾将阻碍农业科技教育的顺利发展。要真正改善上述现象,就必须将农业职业教育与产业培训充分融合。在县级教育管理部门和职业技术院校的协调配合下,可以有效弥补农村农业科技教育的各种不足,同时,农业知识成果的转化也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经济效益与产出的比例也会朝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许多农村地区在结合实际的基础上开展了上述科技教育模式,在一定的程度上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4.2 农村新型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农村经济产业结构的整合
农村工业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属于一块短板。农村工业的发展之所以比较落后,其中有两个重要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技术的水平不足,另一方面是因为现代企业管理人员经验存在问题。然而,通过对农业科技的教育的完善和发展,相关的农民可以进行系统知识的学习,农村经济工业化生产以及深加工工作能够得到发展和提升,农村产业实体将会得到相关发展。同时,还可以使得工业生产的特征融合,从而在一定的基础上使区域农村经济的转型得到相应的发展[4]。
通过解决土地流转问题,农产品的大规模生产能够得到相应改善,同时在一定的基础上还可以从源头上解决农村劳动力流失导致耕地闲置的问题。这对创造社会效益以及相关的经济效益的和谐发展带来稳定的力量。从目前的情况上进行分析,这一措施在我国的大部分农村地区得到一定的推广和应用。从对相关的反馈信息上分析可以得出,其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基本可以达到相关的预期的目标。虽然这种情况对农村劳动力的进一步流失可能会产生影响,但从人力资源的配置等角度上进行分析和研究,这种大生产的效应推广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4.3 政府资源发展促进电子商务经济的发展
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通过采用互联网的形式对农村的经济进行相关的发展和研究,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促进农业的发展和进步,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电子商务业务在城市的经济发展比较广泛,农村地区的原始生态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因此,农村的互联网电子商务方面的发展的前景是比较广阔的。然而,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农户对互联网电子商务的了解得不够深入,政府相关职能的部门的指导是完全有必要的。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政府资源的发展对促进电子商务经济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
4.4 成本补贴,减少农村耕地撂荒
从理性经济人的角度看,成本是农村耕地撂荒的核心原因。1997年以前,农产品价格普遍呈现一路上涨的趋势。自1997年国家全面大幅降低主要农产品价格以来,耕地撂荒现象开始大规模出现。虽然国家取消了农业税,给予了农业补贴,但与近年来种子、化肥、农药等价格快速上涨的农产品相比,这些补贴只是九牛一毛。土地经营成本不断上升,产出与投入的比例逐渐下降。仅靠农业很难满足正常的家庭开支。因此,农村中青年农民选择到城市或国外工作。粗略计算,以2020年小麦为例,亩产约600-900公斤,去年的保护价为1.12元/公斤。如果一个人耕种4亩地,他每季度可以获得2688-4032元的收入。扣除播种、购农药、化肥、收获等费用,再加上粮食补贴,净利润约为1900-3200元。在严重通货膨胀的情况下,这样的收入显然无法维持一个人的正常生活开支。目前,应对农村耕地撂荒的主要手段是土地流转。不想继续耕种土地的农民可以将土地经营权转包或出租给他人,并收取一定的转包费或租金。更彻底的是,他们可以直接转让耕地承包权,终止承包关系。然而,目前我国耕地流转中还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缺陷,主要是由于缺乏有效的中介。分散的耕地难以形成规模化经营,难以向外流转。目前,社会上的耕地撂荒分为两类。务实小组认为,应立即采取措施制止耕地撂荒,包括增加资金投入和农业补贴,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对撂荒进行必要的处罚;理论家认为,撂耕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资源优化配置的体现。只要把它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并加以引导,就没有问题。此外,农民的外流对城市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当我国社会的现代化程度足够高时,农业人口和耕地数量将达到一个最优比例,农村撂荒现象将自然消失[5]。
4.5 农村劳动力流失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
农村人力资本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农村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农村人力资本的增加。协调是经济系统各要素在空间和质量上相互联系的状态,从而促进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推动新一轮经济发展目标从实质性和不平衡走向不平衡。中国目前的劳动力流失和经济发展都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这一阶段是由不平衡向平衡过渡的阶段,具有过渡的条件。
4.6 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分析
技术进步间接影响就业岗位的变化,进而导致就业结构和员工自身的变化,进而导致劳动力的流失。主要有两个影响:一是就业补偿的影响。这种效应是经济体系内外的变化使被技术取代的工人重新获得就业机会,从而补偿总就业。二是就业减少效应。技术进步引起的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和结构的变化导致就业人员的相对减少。
4.7 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
在充分利用数量优势的情况下,经济增长的源泉在于生产要素质量和配置的提高,这必然要求技术进步。
4.8 宏观调控
要真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青年人口大规模外流问题,需要对农业剩余劳动力流失行宏观调控,以保证流失的适宜性和合理性。
4.9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农村的生活环境与城市有很大的不同,这也是农民向往城市的一个重要原因。这里的生活环境包括健康、医疗、交通等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基本条件。当前,无论是从农村经济发展还是农村文化建设,都必须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根据国家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目前90%以上的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在生态环境较差的地区。因此,逐步改善村庄的面貌具有重要意义。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不仅是留住农村青年、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力措施,而且是让更多农民享受社会主义建设成果的最基本措施。
4.10农村就业政策的建设进一步强化
通过在农村大力开展农村就业政策的宣讲等活动,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农民政策的了解程度,促使青年劳动力重新返回到农村。在农村群众中进一步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的活动,旨在用“中国梦”“小康梦”等主题进一步凝聚人心、汇聚相关力量。通过开展乡村文化创建活动,积极支持乡村大舞台等农村文化场所的建设,鼓励群众发挥优势,提升生活乐趣,保证农村百姓的业余生活更加充实。一旦农村劳动力重新返回到农村时,农村的基础条件的完善工作也是十分重要的,通过针对性地鼓励和扶持农村的青壮年深入到农业和农业生产的实际工作中,对回乡就业的劳动力或创业的农民可以给予相关的补贴,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劳动力返回农村的积极性。
5 结语
城市化不仅是一个国家的系统工程,也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无论哪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的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都需要依靠农村劳动力的参与。因此,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顺应历史的发展趋势是十分关键的。
参考文献:
[1]周萍华.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J].特区经济,2006(12):138-139.
[2]邵明纬.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村经济发展关系研究[D].河南:河南大学,2005.
[3]何军.城乡统筹背景下的劳动力转移与城市融入问题研究——基于江苏省的实证分析[D].江苏:南京农业大学,2011.
[4]张焕英.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的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D]. 重庆:西南大学,2011.
[5]陈告.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湖南农村经济影响的研究[D].湖南:湖南农业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