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 > 论文检测 >

提高农业农村经济的有效途径分析

来源:消费导刊杂志社 作者:消费导刊编辑部 时间:2022-10-20    阅读:860 次  选择字号:T|T

陈艳芹    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太平镇政府     



摘要:农业在我国经济中虽然占据重要地位,但是我国农业一直处于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农业经济发展效益低下,产业结构和产业链条相对单一。因此,要想实现农业经济高效发展,必须从多方面入手解决“三农”问题,提升农业经济发展效益,建设现代化新农村。基于此,文章分析我国现行农业经济发展经济管理中的问题,提升经济管理的有效性和正当性,期望对农村经济发展、农村面貌改革发挥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农业农村经济;提升途径;新农村


一、研究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有效途径的重要性

我国是农业大国,但并非农业强国。我国农业大而不强,许多农村地区的农业经济属于粗放式、低质量发展,因此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探索农业经济的发展新途径已是当务之急。农业作为我国的第一产业,农业发展稳定与否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农业发展稳定且效益较好、质量高,可以为二三产业提供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可以与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例如近年来兴起的采摘园、农家乐就属于农业与第三产业融合的产物,通过两种行业结合,一方面可以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发展效益,另一方面可以为农民提供发家致富的新途径,从而提高农民收入,使农民真正享受到时代发展与科技带来的红利。

二、制约农业经济水平提升的主要障碍

(一)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机制建设的相对滞后

其一,传统小农的农业发展模式与现代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农业生产经营的发展要求相互矛盾。受国内经济发展模式和农民生产生活发展需求的影响,从事农事生产的农业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从事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口不断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口的不断减少,从事农业生产的主体由青壮年劳动力向老弱妇幼的弱劳动力转变,专门从事农业生产的科技化人员短缺。引发农村劳动力转移、劳动力形式转变、专业化人员稀缺根源在于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机制与新农村建设的现代化需求的脱节与分化,现有模式与发展需求的矛盾日益激化。小农经济思想根深蒂固,影响颇深,传统农业受小农经济思想的影响,生产经营以小农式、家庭式的农业生产为主,未形成规模化的农业生产。随着我国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化范围的扩展,从事农业生产的骨干人员其身份也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从而大面积的农村土地因生产劳动力的不足被搁浅。其二,在农业经济发展中,被大力扶植的农业龙头企业的经济辐射带动作用还未彻底形成,对农业发展水平提升的作用还不突出。受传统小农经济思想的影响,我国农业的规模化发展程度较低,未形成国外大规模、集约化的经济农场。区域性的农业龙头企业也存在规模小,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难以通过扩大农业生产规模来增强企业效益和带动农村、农业的经济发展[1]。

(二)农业金融体系和农产品产销联结机制的实施效能较低

其一,农业经营管理者对农业金融体系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不足,未能使其为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升级、调整发挥有效的服务和促进作用。受经济发展模式和发展观念的影响,当前我国农业生产的模式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逐步地从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的集约化、精细化发展方向转变,农产品质量的改善、农产品附加值的创造、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以及支撑农业发展先进科学技术的外引急需大量的资金作为支撑,但受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体制、机制建设相对滞缓的影响,作为“支农惠农”基础金融体系的金融机构的资金功效难以发挥,反而成为其他发达地区、先进产业资金吸纳、转移的中间工具,从而导致了农村资金的严重流失以及支撑农业结构调整升级的资金链断裂。其二,农业经营管理者所建立的农产品产销联结机制与实际情况不相切合。当前农业生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根本障碍在于农业经营管理缺乏对农业产品产销联结机制的远期科学规划,难以将农业产品产销联结机制的管理能力、管理体系转化为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实际效能。换言之,农业生产机构与农业产品的销售流通机构的条块化分割和组织管理水平低、能力弱附带制约了农业生产结构优化升级的效率。销售环节中的农产品消费者消费信息与农产品生产的脱节,对农业生产者基于农业产品消费信息制定销售终端的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产业结构调整产生不利的影响。在此背景下,形成的农业产品产销联结机制与农产品实际市场需求不符,严重制约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升级,使之滞后于农业实际发展的需要[2]。

(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生产科技创新动能不足

其一,农业经营管理者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不够,导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实际发展需求不符,与现代农业发展的实际需求相脱节。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力度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发展、农产品生产率提升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具体而言,各区域地方政府部门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度低,投入力度不足和决策不果断,导致资金投入量与应用项目实际需求资金量的冲突,形成严重的资金缺口,有限的资金应用到多项的农业生产项目中,导致覆盖面广、资金分散、投资效能低下等内生性问题的产生,严重制约农业经济项目科学化管理水平的提升。其二,农业生产科技创新能力低落,严重制约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的构建。邓小平曾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同样农业的生产发展也不能脱离科学技术的引领支撑。但就国内形势而言,我国虽然在农业科技研究和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具有较强的制度优势,农业科技研究和队伍建设也初具规模,但各区域地方政府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应用资金投入未能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导致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难以发挥,制约了农业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3]。

三、提高农业农村经济的有效途径分析

(一)“四个立足”推动优质鱼项目建设

为适应现代渔业发展要求,山东邹城市太平镇提升工作标准,坚持“四个立足”,大力推进省优质鱼项目建设。现已建成49个优质鱼塘,投产后将极大推动当地渔业经济发展。立足实际,精准发力。结合毗邻太平国家湿地公园的有利位置,将项目纳入该镇北部休闲观光农业板块整体规划,打造立体农业生态旅游模式;准确把握项目所在塌陷地实际条件,争取上级和社会资金1318万元,整合国土项目资金1074万元,有效推动项目建设。立足民生,惠及群众。深入一线做好群众工作,稳步推进涉及塌陷地村庄搬迁,为项目建设创造良好环境;鼓励周边村庄群众建设农家乐,发展集旅游度假、休闲垂钓、乡土美食等于一体的特色产业;制定鱼塘外包政策,最大限度让利于民,带动近600名农业劳动人口就业,让永久绝产地变为致富聚宝盆。以食用菌为主导产业,主要解决农民不愿意投、不容易投的食用菌产业发展薄弱环节,进一步完善“龙头企业+示范社+基地+农户”模式,推动我市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立足长远,夯实基础。聘请山东省水产研究院规划设计,由专业代理公司进行招标,确保高标准设计、高起点建设;坚持三级质量保障体系,成立优质鱼项目建设专班,主要领导一周一调度,不定期召集施工方、监理方现场办公;加强基础建设,硬化道路4720米,架设供电线路6000米,疏通排灌水渠6700米,新建管护房16间,形成养殖水面1560亩,为项目后期发展提供保障。立足效益,科学发展。引进先进养殖技术,优化池塘养殖环境,减少养殖渔药使用,摆脱传统低水平养殖模式;引进鳜鱼、黄颡鱼等名优品种进行精养,带动周边渔业养殖提档升级,力争突破平均亩产商品鱼800公斤,年新增产值2000万元,实现高附加值开发和集约化经营;牵线新希望六和等企业,辐射周边饲料、运输、食品加工等行业,形成完善的产业链条,推动渔业经济整体发展。

(二)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取得显著经济效益

按照“以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以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以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以新型组织体系发展农业”的发展思路,立足资源优势,先后培育出一大批特色农产品品牌和绿色认证产品,既丰富了城乡市场,又促进了群众增收。截至目前,全镇共培植无公害农产品 12个,绿色农产品 6 个,有机农产品 3 个,国家地理标志商标认证 3 个,农民特色产业人均增收达 4000 余元。

精心组织培育现代农业,通过强基础,育人才,创品牌等措施,不断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完善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规模化发展的格局,逐步形成了独特农业品牌优势,现代农业特色不断增强,走出了一条强农富农的现代农业路子。完善农业设施,强基础。完成张村、孙村的2013年节水灌溉配套工程,启动张行、西二等村2000亩的节水灌溉与小水源工程,全镇疏挖排涝沟渠5000米,新打机井80眼,新修田间道路2180米,新建过路涵9处,农业生产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开展技术培训,育人才。组织召开农业生产技术培训会、蔬菜种植技术培训会等6次,发放各类培训材料、农事材料、技术材料4000份,累计培训人员700余人次,组织农技人员到村指导100余人次,6000多名群众实现就地转移就业,特色产业农民人均增收达4000余元。培育龙头企业,创品牌。以营销品牌化为指导,大力实施优质农产品基地品牌战略,重点扶持福友、福禾、常生源等企业。截止目前,拥有省级林业龙头企业1家,济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3家,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个,绿色农产品6个,有机农产品3个,无公害农产品8个。

(三)做强三大产业,提升城镇品质

整合空间资源,协调产业布局,高标准打造产业链条完整、配套体系完善的高科技化工、健康医药、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集群,多产业集聚、多元经济竞相发展的新兴产业格局不断壮大。目前,全镇共有企业1300多家,“四上”企业106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7家。以产促城、以城兴产,聚力打造“富而美”的美丽宜居乡村样本。高标准建设城市主城、辅城,配套完备社区服务、金融商业、教育医疗等保障体系。强化就业创业服务,发挥园区大企业辐射带动作用,实现3000多人在家门口就业,群众既住上安全放心的新房,也实现“家门口就业”,全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000元,新时代新农村的“安居乐业”景象正逐步得到体现[4-5]。坚持工业反哺农业,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6]。实施食用菌特色产业升级、品牌提升战略,建设布局农产品加工及珍稀食用菌生产示范基地和智能恒温珍稀食用菌生产、采摘基地,全镇建成规模食用菌企业8家,其中省级规模化龙头企业3家,年产值10亿元,吸纳本地近4000人就业。深入推进生产园区、生活社区、生态景区“三区”共建共享,全镇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近1亿元,是2018年同期4倍,所有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超过5万元,90%的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0万元,14个村突破百万元大关。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作为农业大国,要注重农业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相关部门的作用,提高农民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为推动农业产业的现代化发展,必须遵循政策引导,打破农业产业发展的传统性制度制约,挖掘农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此为导向,从产业制度、产业结构和技术设备人力资源的角度增强农业经济管理的科学性和适用性,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以敏.提高农业农村经济的有效途径[J].黑龙江科学,2020,5(16):85-86.

[2]王舒冰.探索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优化策略——评《农业经济管理》[J].中国蔬菜,2020(02):23-24+118.

[3]徐芳.提高农业农村经济的有效途径分析[J].河南农业,2020,3(17):131-132.

[3]柳瑾.关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思考[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0(24):9-10. 

[4]罗利丽.探索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优化策略——评《农业经济管理》[J].中国食用菌,2020(05):45.

[5]费文美.王舒冰.探索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优化策略——评《农业经济管理》[J].植物检疫,2019(05):89.

[6]胡令.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评《农业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20(03):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