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 > 论文检测 >

第四代住宅建筑的浅析

来源:消费导刊杂志社 作者:消费导刊编辑部 时间:2022-01-11    阅读:1458 次  选择字号:T|T

程明增     河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     河南 郑州    450000



摘要:随着城市化率的提高,建设用地供求关系失衡,导致建设开发强度越来越大,于是大家几乎都致力于在有限的用地中建设更多的建筑来满足人们购房的需求,人们住得越来越高,离绿地越来越远,邻里关系越来越淡漠。第四代建筑寄托了我们对美好居住环境的向往,虽然尚有很多难题需要攻克,但是市场前景可以期待,相信在广大建筑行业从业者的共同努力下,终有一天会改变我们的生活,让城市生活更精彩。鉴于此,本文主要分析第四代住宅建筑。

关键词:第四代;住宅建筑;实践


1、引言

第四代住宅建筑随着现代文明的进步,是人们对自身居住环境有了更高的需求而产生的,它是从简洁的外观、优质的生活氛围、舒适的空间环境、自我调节的智能化节能理念出发,解决第三代建筑遗留的问题。现阶段第四代建筑还处于研发、适应和对大众消费的引导期,还不能替代三代房(千篇一律的普通电梯房)或是替代别墅和洋房产品而成为主流建筑,第四代住宅只能从点到面的引导大众(从示范区开始普及),逐渐发展到各个城市中,让消费者真正的接受这种全新的住宅理念。

2、第四代住宅的基本概念、分类与特征

从古至今,人类一直就想造一座森林花园。

人类的森林建筑梦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7世纪的古巴比伦空中花园……。而现代版的森林花园样板——意大利米兰的“垂直森林”为可持续住宅建筑树立了典范,在现有规模和体量不变的情况下,在城市内再造森林,以重现强大而多样化的生态环境。从而引发了国内建筑师对未来居住建筑的猜想及第四代住宅为未来居住建筑的发展方向可行性的大讨论,尤其是在2020年新冠状肺炎的爆发引发了人们对住宅环境的更深的思考,第四代住宅在建筑业内看法不一,目前为止仍旧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新事物的产生总是要伴随着不同的声音,对第四代住宅而言,我们可以潜心研究,让其先进的技术理念可以用于我们的未来居住生活。根据不同城市特殊的环境、气候,可选择不同的建筑形态,第四代住房共有三种建筑形态:庭院房、街巷式庭院房、街巷载车式庭院房。

庭院房:保留传统的电梯厅及楼道,仍然采用地下停车的方式存储车辆,在传统的居住开间中,增加室外活动空间,让每家每户都有一座私家庭院。(采用的结构形式简单,容易实现,造价略微增加。)

街巷式庭院房:除每家每户有私家庭院外,把电梯厅及楼道空间打开,设计成为空中共享花园让空间变的宽阔明亮,视野更加开阔,增加城市的互动。 (结构形式相对简单,造价中等可控。)

街巷载车式庭院房:地下停车场不再单独建设,把目前地面的街巷概念直接引入住宅之中,车辆则通过载车电梯可直接停在家门口外的停车位上。(结构复杂,造价高昂,现阶段实现有一定的实施难度。)

随着外国新技术、文化的输入,居住建筑也随着各种政策、经济、文化等形式的不同而变化,并而满足人们不同的精神需求与文化需求,第四代住宅在现代人类居住哲学和美学理念下,具有充分的交往空间,最大限度地享受邻里和家庭的和谐互动,能将自然的完整性同人的生态本性联系起来,产生与自然的和谐共鸣,并且能让形式外观中所蕴含的意义与居住者的精神需求相符。它是在居住小区面貌千篇一律、没有特色的情况下,结合当下社会新技术,满足普世大众所向往的“院”形式的体现,也是时代背景下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之下,对人们居住需求在精神上的迫切向往,是在住宅研究方向上的一次全新理念尝试。它具有一下显著特征:①住宅的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是和谐共生的关系,每家每户都有一座高品质的室外私家庭院,相当于每一个不同高度建筑在不同的空间层次上加上空中园林,让人们在不出家门就可以呼吸到大自然的空气;②改变目前单一的居住形式,大胆的创新使住宅的地下空间变得较为完整,实现了无断裂的生态系统,不再建立地下停车场,节省90%的地下工程量,缩短工期,保证了地下生态链的完整,环保节能减排;③满足居住者的精神需求,建立了交往型空间每栋楼的每层楼内都有一条街巷和公共空间,使人们能够在其中交流和活动,促进了健康友爱的邻里关系,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情谊;4让绿色可持续的生态建筑变得更加容易实施,在大量增加绿化面积的同时增加氧气含量,调节建筑周边微环境,减少城市雾霾的发生,改变城市的热岛效应;楼与楼之间的大片区域不用再开挖,雨水即可全部渗入地下,增加了地下水资源,减少了城市管网排水压力,也是贯彻“海绵城市”的最佳方案。

3、第四代住房面临的问题

目前,第四代住宅最明显的表现形式是将平面“院”’空间的绿化有效的安置在居住建筑当中,看似简单的变化,其中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却很多。

首先,从国家层面上来讲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来支持新的住宅形式。在实际的项目当中需要多次与政府相关部门沟通,共同提高对新建筑形式的认知和论证。全国已有许多已建成或正在建设当中的案例,均要协调当地相关部门进行多次沟通才能确定方案的可实施性。

其次,我国地理面积比较辽阔。自然环境相对复杂多变,南方对建筑的朝向和日照要求相对宽松,而北方不同的气候区对日照和节能从技术角度上的要求是各不相同的,南北的差异可能造成的技术处理方式也是不尽相同的。

另外,南北气候差异导致植被的选择也是大不相同的,例如:北方四季分明,甚至冬季非常寒冷,有些植被在地面环境中尚且不能生存,更何况是移植到空中,因此要选择一些适合北方生存且抗冻耐寒植物是至关重要的。

最后,如何有效的解决潜存消防安全隐患问题,如何完美的解决每栋建筑荷载问题及车载式的如何更有效的解决规划中的人车分流问题等等一系列待解决的问题。

因此这些因第四代住宅的居住形式而引发的一系列新问题是当下要最先解决的,例如:建筑定性,结构形式、建筑日照、建筑节能,植被选配及消防安全等问题都有了合理的解决方案后才更有助于推进第四代住宅的健康有序发展。

4、发展建议

生态宜居是城市发展主题。“第四代住宅”是人类建筑史上一次历史性的革命,在国家大力打造生态城市、发展绿色建筑的今天,无疑为都市人提供了良好的未来居住方案,必将开启新的经济增长动能,开创人类宜居新时代。破解发展瓶颈和矛盾,关键在于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创新理念和技术。主要措施及建议如下:

一是管控试点引路。对试点城市稳妥管控,对其科学性、适用性、经济性,进行探索,逐步积累经验,完善技术,为下步有序推进做好工作。

二是建立行业标准。作为一项新的建筑形式,需要制定一系列的行业新标准,予以引领、指导和规范项目的设计、施工、运营等环节的各项技术指标。

三是提供政策支持。制定出台相关政策规定予支持,降低入市门槛,让“第四代住房”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采取奖励和补贴的办法,增加政府投入,扶持“第四代住房”项目做优,充分体现“生态补偿”效应。

四是加强宣传推广。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市场认知度和满意率,并通过成熟案例逐步加以推广,以点带面,促进“第四代住房”尽快落地生根。

5、结束语

改革开放以来,房地产业发展迅猛,随着绿色建筑和绿色消费的兴起,以生态宜居为主要卖点的“第四代住房”已悄然走进人们的生活。什么是“第四代住房”,离我们到底有多远?人们在融入自然生态环境的同时,更加期待着一种新的绿色居住建筑的兴起,即融入自然生态健康理念,打造出人与人之间理想型的居住建筑型式。


参考文献:

[1]包杰宗.第四代建筑设想与实践探索[J].居舍,2019(02):158+178.

[2]杨清华,黄玮,王忻.浅谈“第四代住房”[J].中国房地产,2018(22):37-39.

[3]潘红元.关于第四代住房的发展前景探讨[J].住宅与房地产,2018(13):8.

[4]本报记者张晶晶.空中庭院恐成“空中楼阁”[N].中国科学报,2017-03-31(008).

[5]穆青,周原.第四代住房[J].瞭望周刊,1984(42):20-21.